□冬苇
今日,药园中艾草已不知何在,不过孙思邈、李渔的传说,却为这幢清代建筑的文化内涵,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图左起:后来做的大门,药王楼以及楼上的砖雕。
在如皋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从迎春桥循河北行二三米,便有一座季恺事迹馆。此处原为药王庙旧址。由门而入,东行数米便是“季恺实物陈列室”。陈列室置于一幢清代老楼中。此楼上下两层,民间俗称“药王楼”,即药王庙中的藏经楼,饱经数百年风霜,屹立不倒,实属难得。
《如皋历史文化》(2005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第49页)记载,药王庙始建于唐代,清初倾坏,道士朱瑶章募捐重建,共49间。庙中供有神农、皇帝、扁鹊、华佗、张思邈等神医的雕像、画像。庙中旧有一对妙联:“人欲卫生,不须草木虫鱼,忠孝节廉皆是药;神存济世,纵有贡铅金石,顽残贪诈岂能医。”
有人保存几十年前所摄药王庙门旧照,照上可见在峥嵘岁月,山门外砌有水泥弧线大门,两边共有四根笔直的水泥柱子,中间上方为一颗大大的五角星,下方为又黄又暗的木板门。近年来,为创建季恺事迹馆,山门重新修缮,恢复旧貌,古色古香。
山门内的藏经楼坐北朝南,长10.5米,宽6.27米,高7.54米。此楼颇为美观。屋檐上猫脸灰瓦与墙面上的长方灰砖,相得益彰。左右两侧墙面上有一对正方形砖雕——一座石山边,两棵仙树下,一位老叟一手指树,一手执卷,望着远方;山中树下,一位老药师,摸着长髯,拄着拐杖,背着竹篮子,满脸笑容,仿佛采到了珍贵的药材。
这幢小楼值得欣赏的还有上下两层的窗户。一楼中间为门窗连体的竖列长门,顶部窗楣为横排连理枝图案,形似蝙蝠,下为大面积的斜格网状图形。一楼两侧及二楼的长行木刻窗户,更有特色,其间雕有对称的蝙蝠、虎符、玉戈等图案。一楼内顶为黄板黄梁。二楼顶成三角体,数面黑黄色三角形松木板次第排开,其间短机庄重简朴,为无雕花四分之一椭圆形。顶层短机下方还有笔直的随梁枋,起到加固装饰大梁的作用。随梁枋在如皋的众多老建筑中,并不多见。两层之间的楼梯,经过改建,已非原貌。
一棵参天银杏树,矗立在楼后方。几百年来,楼树相望。树下旧时栽种成片艾草,每逢端午前后,周遭的善男信女,来此采摘艾草过节。
相传,药王庙、药王楼,名有所指:此处原为药园,所栽艾草为孙思邈遗艾。艾灸、艾熏、艾水,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救人济世,康人益寿,为穷苦的如皋细民所喜。尤其是如皋人煮海为盐,身上湿气尤重,艾草去湿有奇效,从此在如皋广为流传。为纪念药王的恩德,如皋人在此修庙。
又有民间传说,文坛巨擘李渔履及药王庙。
李渔生于如皋,来自杏林世家。其父李如松在如皋北大街甘蔗巷附近开有实裕大药房。《李渔大传》(江苏人民出版社第6页)有记,实裕大药房厅堂中悬挂着“药王孙思邈”等医人画像。李渔从小就很敬仰孙思邈。李如松常去养济院(今邮电局、如皋初级中学北门附近)为疫民免费出诊,李渔又于冒家巷附近的书院学习,两处距离迎春桥仅约两三百米。加之,家中又经营中草药材。因此,李渔小时常去药王庙藏经阁玩耍读书。至于园中的艾草,他自然熟悉。
李渔总角之时(虚岁15),回忆幼时在如皋种植梧桐树时,写下名句:“小时种梧桐,桐本细如艾”(1991年版《李渔全集· 第二卷·笠翁一家言诗词集》第5页),可见他从小观察过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