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紫琅茶座

野者为上

□杨谔

反复推敲修改,可以使作品更加简练、精致,但往往伴随失去天趣的代价。

苏轼诗《题西林壁》素负盛名,第三、四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含哲理而传诵千古。该诗第二句,通行本作“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自记庐山诗》一文中记有此诗,第二句为“到处看山了不同”。

元丰七年(1084),苏轼遇赦由黄州调迁汝州,途中游览庐山,往来山之南北十余日,所历名胜甚多,最后在游西林寺时作此七绝。比较通行本与苏文所记,苏文所记之口语化的第二句“到处看山了不同”似更切合当时情景:具时间之长度,回顾总结十余日所览庐山之景,其中又隐约有诗人兴奋之情。“远近高低各不同”略有回顾所游之景之意,但似更应理解为是站在西林寺所见。“远近高低”四字因紧接首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而指向明确,显得单一无弹性。“到处看山”四字漫接首句,似粘非粘,家常随意,因指向模糊而诗境宽阔,所含亦丰。如果再结合三、四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考虑,则更显得水到渠成。而通行本之第二句,则因显得“明确”而与三、四句有硬接之嫌。

陆羽《茶经·茶之源》说茶“野者上,园者次。”品味诗文也常生类似感受。苏诗第二句如何变成通行本的句子现不可考,但苏文所记之诗句大似茶之野者则无疑。

如茶之野者一般的文学传统可以远绍至《诗经》,如先秦《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及接下来的“左右流之”“左右采之”诸句,均明白如话。再如《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分明就像谈家常一样介绍自己的出身、籍贯。再如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鱼儿嬉戏的快乐活泼、赏者的兴奋惊喜,若无东、西、南、北四字,则不可能如此活灵活现。以上诗句,均质朴晓畅,犹如脱口而出,有传神、率真、天然、不隔、浑融之美。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其他艺术中也时有所见。如优秀演员在表演时即兴改动的台词,尤具切合情景的妙处,弥补了编剧在创作时无法在预设的场景中体验的不足。高明的书画家在无意于佳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多有这样的特点。

反复的推敲修改,可以使作品更加简练、精致,但往往伴随失去天趣的代价。精致与天然,各有各的美,很难两全,好比歪瓜裂枣难看,但口感更甜。

2024-11-1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0586.html 1 3 野者为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