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耀
国风兴起,国潮涌动,传统文化、东方美学流行之风日盛。不久前,知名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携最新漆器非遗作品回归,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她提及自己曾两次赴南通学习国家级非遗项目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盛赞蓝印花布“特别时尚,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南通蓝印花布图案样式古朴、内容丰富、寓意吉祥,其印染技艺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在南通,既有吴元新、王振兴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手艺人数十年默默守护古法传承,也有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博物馆等开设研培班传道授业,促进传统工艺技艺的现代转型,推动传统印染传承创新。但蓝印花布的传承发展相较于英歌舞、打铁花、簪花围、太极拳等非遗,显得有些冷清寂寥。如何让蓝白相生的印花故事更为人知,让传统印染在千家万户的生活中焕新出彩,还有不少文章可做。
在创新推介中体现文化内核。非遗技艺一旦满足了人类共同的艺术审美要求,便具备了全球共有的文化价值。为何潮汕英歌舞能线上线下火爆出圈,吸引数十万观众,根本原因便在于其文化内核的可亲可感。虽然南通蓝印花布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等院所展馆一直有陈列展出,在南通大学建立了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但蓝印花布的传承总是带着几分“静待有缘者观赏”的矜持。要善于打破刻板印象、敢于创新呈现形式,想方设法将蕴藏于刻花版、刮防染浆、染色、刮白、晾晒等手工技艺中的古朴气韵以新颖的形式直击感官,在日常场景中留住更多“惊鸿一瞥”,让更多人从丝织走线中领略靛蓝之美。
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技艺传承。非遗的传承发展光靠传统技艺展示难以“一招鲜吃遍天”,需要更多年轻人接棒。还是以潮汕英歌舞为例,其传承甚至已经出现了“幼儿园英歌队”,更有美国90后小伙远赴中国成为武当三丰派第十六代传人。可见,真正的文化感召不以山海为远、万里为遥。非遗技艺要以更多方式走进日常生活,让年轻人甚至少年儿童喜欢,才能经受住时间考验,吸引来传承者,才能“活”下去并“火”起来。要借助教育名城的文化力量,从小培育孩子们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蓝印花布的传承发展才能重新焕彩。
在文旅融合中实现时代价值。非遗文化是旅游的优质资源,旅游是传播非遗的重要渠道,两者融合发展有着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依托南通巨大的纺织生产销售市场,蓝印花布完全可以挖掘更多的潜在关注和文化流量。而蓝印花布的印染制作作为一种体验感较强的艺术形式,也可以让广大市民游客在常态化的观赏和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匠人们在一丝一线中编织出的国潮新韵,让制作工坊成为旅游的打卡项目之一,为地方纺织业发展增添一抹独特的韵味。
一种传统技艺,传承一方工匠精神,成就一世璀璨文化。古韵今风,非遗续章,唯有鲜明其文化内核、强化关键抓手、推动融合发展,才能在岁月流动和时代变迁中,留存住文化沉淀的精神瑰宝,助力文化之树长青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