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阅读

翻开响堂村的未来

——读陈卫新《山谷里的时光》

□明前茶

鸟鸣,花开,浸染栀子花香气的薄雾中,出没采花的老妇人,还有白墙黛瓦的民居。这就是南京近郊的响堂村,它坐落在老山脚下,留有一部分百年建筑,但又远没到可以凭借成群的文保建筑,成为古村落打卡地的程度, 它是一个“大都会近郊乡村”的典型代表,在年轻的村民逐渐被虹吸到大城市打工之后,这些通常以种菜为业的乡村,随时有可能陷入凋敝。

设计过云几、柴门、青果等人文空间的设计师陈卫新,在数年前接到了响堂村的改造规划,他一到这座依山傍水的乡村,就被迷住了,感觉自己接通了故乡的血脉。这座傍依青山的小村,被稻田、花田与茶园包围,正因为这里尚未被民宿、农家乐饭店、大量人工“网红景点”所占领,村庄依旧保有古朴又安宁的面貌,为陈卫新的设计改造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为保存这里原始朴拙的面貌,在改造规划之初,陈卫新把自己的工作室也迁到了响堂村,他以此为据点,细心观察此地稻作的季节流转、栀子花的种植与采摘、银器茶壶的锻打与制作,整个乡村的季风与云雾流转的方向,以及村中原有老宅间的呼应关系。他先设计自己与邻居的房屋与空间,再由此为核心,如同涟漪一般扩散到整个乡村的改造规划,他认真思考“如果我是此地的新村民,我需要什么样的景观与房屋,社群与人际关系”,进而安排整个村庄的翻新与重整,也就是说,他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城市居民周末休闲时,有耳目一新之感;更要借由舒适实用的空间提供全新的视野,让原住民们拥有一种“原来日子还可以这样过”的震撼。

陈卫新的新书《山谷里的时光:响堂村日记》,就是这场近郊乡村改造工作的收获,当然,书的内涵得到深挖,外延得到拓展,不再是一本设计美学上的小众图书。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十一个字的书名有意做出了被云烟部分遮蔽的效果,似乎在佐证这本书的“文艺感”。这本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空间设计师的改造手记,陈卫新在书中通过“借景”“生长的建筑”“设计的节奏”等章节,平和冲淡地讲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改造思路,他甚至在这些章节中放入了设计平面图与三维立体图,还有响堂村的手绘地图,让读者可以手持这本书,前往近在咫尺的理想乡村,并毫无障碍地登堂入室,看出设计上的巧思。陈卫新喜欢国学大家顾随先生评价优秀诗词的说法:“水可以拍打堤岸,而不能破岸决口”,他以为,好的设计也是如此:需要一些戳中人心的点,又需要控制情绪与节奏,为住在其中的人起居方便考虑。

这本书,另有一部分内容是一位人文爱好者躬身劳作的诚实记录。陈卫新与响堂村的村民们,与一起改造老村的设计团队一同劳动,体验采摘、收获、邀茶、人文集会,留下了诸多散记,看一看这些美妙的标题——“栀子花大会”“响堂诗歌展”“栀咖啡”“寂寞的水稻”“协调的旧物”“响堂合唱团”,他从立春开始,至大寒收尾,每个章节又旁支斜出,从各个角度书写了大地与时节赋予响堂村的别样魅力,松涧活泼,山雨欲来,隔水闻曲,燃炭煮茶,有无尽可爱的事等着人们去做,可从中洞见艺术家们与原住民一同开发的多种活动,为自己与邻人带来的愉悦。他们改造自己的住所,使之成为喝茶、刻章、写诗、收藏旧物与呼朋唤友的地方,咖啡店就在村里,面对整齐的水稻田,而在稻田的前方,大片的花田会供应南京城60%以上的栀子花,在夏天,那是很多人装饰衣襟、发鬓与居室的一缕香气。到了冬天,响堂村的大雪会“涌成山间一匹白马”,陈卫新会和朋友在跨年的大雪中酿酒。

这是一本阐述村庄的改造计划的书,却没有一点枯燥感。为让读者兴致盎然地阅读,陈卫新在本书的编排上动了很多脑筋,就像他在响堂村改建工作室时,在一个半隐入山林的立方体建筑上,通过一组状如“二维码”的窗口,实现了建筑的透气感与节奏感一样,他也在本书的编排中,运用了很多“二维码”式的留白方式,并以诗歌,纷繁的随想短章,还有大量的摄影、书法、绘图创作,来连缀与映衬改造思路本身。这些非常跨界的编排看似散乱,其实,核心部分却十分紧凑,指向的都是设计师在响堂村密集而神思翩翩的观察,这种观察与思考,充满了不同艺术门类间的启发与互文关系,它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醍醐灌顶,明白一个真正经得起时光考验的村落,一个让人无比怀念的社群,是如何在郊区建成的。

陈卫新一直在强调,中国的空间美学不仅要有一种深思熟虑的、久经锤炼的“坚实”,更要随物赋形,随形生态,唯有保留一点“生涩”,一点“留白”,才为未来在此生活的人,包括村民、民宿与咖啡馆主理人,艺术家与设计师,提供“继续生长”的空间。

2024-12-01 ——读陈卫新《山谷里的时光》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1704.html 1 3 翻开响堂村的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