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阅读

许浑:山空月明照西楼

□陶晓跃

在晚唐诗人中,许浑的诗颇引起后人的争议。有人以为他的七律只在李商隐、杜牧之后,当属名家;有人说他圆通格律,丽密超过杜牧,只是抑扬顿挫不及;也有人认为许浑的诗浅陋之极,为晚唐之尤下者;还有人直言不讳:“后世无高学,举俗爱许浑。”当然,这些评说,受到不同时代对于诗不同理解的制约,明显掺杂着个人的主观感受。

不过,许浑的诗能激发那么多诗家关注,从另一个角度明证了许浑诗的价值。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首《塞下曲》全是客观叙事:桑乾河北的一次夜战,使得半数士卒踏上了不归之路;在不归士卒中,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衣服已经寄出。诗中诗人的身影隐退了,而浓浓的悲剧意味却怎么也挥之不去,驱散不尽。

许浑是大和六年的进士,起先曾做过当涂、太平县县令,因病魔缠身不得不辞官养病。直到大中三年,他被起用为监察御史,后来还担任了睦、郢二州刺史。因为身体的虚弱,他为官政绩平平,可为诗却时有佳构。“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意境虽浅显,可写景寄情,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而他的《咸阳城西楼晚眺》则神气十足:“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一”上高城,就有“万”里之愁怀,意远而神扬;蒹葭秋水,杨柳汀洲,又为乡思之始,可谓“无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突然间天地云起,日沉楼阁;山雨欲来,风贯满楼。如此情形,诗人并未顺势落墨,而是有意拓开一笔,摹状鸟鸣于绿芜遍地的秦时禁苑,蝉吟于黄叶满林的汉家陵阙。虫鸟不识兴亡,悠闲自得,然而人呢?结句的“莫问”,其真意该是“欲问”,可又能问什么呢?渭水自流,故国不在。于是,那“万里”之愁,也就自然提升为“万古”之愁,读之不禁同起无穷之叹。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为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曾在这里送别友人范云。谢亭就此染上离别的色泽。

离歌一曲,缆解舟行;两岸青山,枫叶飘红。诗人先以明丽的色彩状写江上美景,为后联蓄势。诗中的一个“急”字,还暗含离舟迅疾之意,这样就不露痕迹引出了后一联:日暮酒醒,友人远去;风雨弥漫,独下西楼。而别后酒醒的惆怅空寂,也就悄然与眼前迷蒙萧瑟的风雨融合在了一起。诗人凄清之情怀,可见一斑。

许浑的诗无论是状物咏史还是抒发情感,都具大气。“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语)。许浑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有演绎在他身上的一个极浪漫的故事。

孟棨《本事诗》中记载,许浑曾白日做梦,登上一座高山,山上有宫殿精舍。于是他四处打听,这是什么地方。有人告诉他:“这是昆仑山。”许浑流连于山中,却意外发现有人正饮酒作乐。那些人招手邀他入席就座,一直到夕阳躲进了山中,大家才兴尽而散。就在告别之余,一位绝美的仙女取出纸笺,请许浑题诗留念。许浑落墨未就,梦境已如云似雾般地飘散。为了纪念这梦幻的艳遇,许浑欣然命笔:“晓入瑶台露气清,庭中惟见许飞琼。尘心未断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

过了几天,许浑又梦见自己来到昆仑山,遇见仙女。仙女嗔怪:“你怎么把我的名字传到人间去了?”许浑连忙道歉,便将诗的第二句“庭中惟见许飞琼”改为“天风吹下步虚声”。“步虚”是道家之词,意思是说仙人在天空中行走,脚踏的是虚空。仙女“步虚”而去,道别时含情脉脉。许浑的翩翩才思,竟让仙女如此托梦以示思念,可谓千古传奇。

2024-12-0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1705.html 1 3 许浑:山空月明照西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