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锋
众所周知,京剧是清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后,徽调、汉调、昆曲、秦腔、梆子等多种地方戏曲在北京汇聚、融合,结合北京的语言风俗发展起来,最终形成全国性的新剧种。如东旧称皋东,国粹京戏传入皋东已久。从晚清至民国到如今,在如东大地广为流传、极盛一时。
掘港、马塘、丰利、栟茶历史上是重要的淮南盐场。各场场官为场大使,管理盐务、民政、水利等,掘港又有主簿和绿营都司,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的甚至是进士出身,乾隆年后随着京戏的兴起,大人们消遣娱乐大多离不开京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百姓争相效仿。过去皋东民间有“放一台焰口超度一个亡魂,唱一台大戏教化一班百姓”的说法,正是由于戏曲的教化作用,封建朝廷也乐得接受并大加鼓励,民间戏曲发展进入繁盛期。
旧社会艺人很苦,有“台上戏子,台下花子”的说法,一副纤板、两行车辙,浪迹天涯,常常以庙为家。逢菩萨生日或节庆,定期为庙里演出,如中元节(盂兰盆会)由镇上大商号出资演出《目连救母》,关帝生日演出《水淹七军》等。
皋东地区解放前没有固定的戏园子,演戏都在庙宇固定戏台或者临时搭建的台子上,也有官宦富贾之家在大门堂里演堂会。掘港街上有城隍庙、关帝庙、火星庙、上真观、都天庙、大王庙、天后宫、东三元宫八处戏台。城隍庙戏台宽大,山门外宽阔,东西厢楼,台下有广场,条件最好,演戏也最多。当年张謇先生到掘港束公馆大豫公司办事处公干,闲暇之余常去城隍庙看戏,有次去得晚了宁可站在后面,也绝不肯让人找熟人让座。散戏后,班主认出了张謇,急忙打招呼,张謇笑道:“总有先来后到的,来晚了就该在后面。”看戏的观众听后齐声鼓掌,久久不肯离去。掘港周边八总庙、芳泉庙、野营角等也有戏台。八总庙戏台建于清康熙年间,系下海渔民出资建造,规模较大,可容纳千人观剧。戏班子常常在庙门口放一竹扁,旁边竖一牌子,写上四个字“君子自重”,给不给钱、给多少都由观众决定,老艺人的辛酸可想而知了。过去掘港街上就有了一句歇后语:“开门戏好看—难等!”讲的是正戏结束前10分钟左右,不再收票,任人进内看“开门戏”,这种传统延续到后来的电影院。
过去戏班子之间常唱“对台戏”,即两个戏班子在同一时间地点,分别在两个相对而立的戏台子上演出。这是对戏班子演出水平的挑战,完全由观众情绪决定,虽然胜负方不会受到奖励和处罚,但往往胜的一方声名大震,败的一方可能一蹶不振。老艺人赵长保少年时就在掘港东三元宫唱“对台戏”饰演武松,凭借精湛武艺一举成名。
皋东旧时戏班规矩很多,如:新到一地必要“祭台”,即由班中武生杀鸡祭祀舞台,祛除不祥;班中供奉“家祖”,据说是唐明皇,对联是“金口玉言梨园主,龙生凤养帝王家”,唐明皇创造了丑角,故此丑角的地位高,丑角不化妆,其他角色不好化妆;饰演关公的演员,演出前必须要斋戒三日,演出当日焚香沐浴等;戏班子学艺称为“坐科”,学艺一般五年。“坐科”很苦,徒弟练功时,师傅一步不离,还要反复示范,比其他行业都辛苦,满师后半年收入归师傅所有,师傅则送几本手抄戏本作为回赠。
旧时皋东戏班子班规森严,如有成员犯规,必要“坐公堂”共同商议。一般由总管(戏班负责人,相当于职业经理)召集并坐首席、班主坐二席、大花脸坐三席、四席以下按演员顺序坐,根据班规当场决定处罚结果,一般是打屁股。班规不是维护班主的,而是管理班内一群人,班主违规也受罚。老艺人赵长保曾说起某次其祖父犯了班规,当总管的父亲也“坐公堂”,否则人心不服,戏班子要散的。
皋东历来京戏票房林立,票友水平高。解放初仅掘港就有大大小小票房十几个,以理发业(过去称“飘衣行”)的为主,往往由琴师组织。掘港老街最后一个传统票房——南街上的王家票房直到2016年王师傅去世才停办,笔者有幸去耍过几次。有的票友水平很高,不亚于专业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南通梨园行内曾盛传“戏班子最怕过掘港和石港”的说法,一般的戏班子到掘港、石港两地,首先得拜会当地梨园行的角儿,如掘港的杨洪春、赵长保、曹少洪等,再演上一两天的戏。如能得到票友观众的认可就站稳脚跟;如得不到认可,便有票友喝倒彩甚至上台指点,戏班子只得卷铺盖走人。
民国初年,掘港街上何镜记八仙行老板何杏儿酷爱京剧。一年从上海请来麒派(周信芳)老生沈善仁在城隍庙演出《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追了一程唱道“五十余里路已遥……”台下倒彩哗然,叫“萧何下台,跑得太快”,沈善仁一头雾水,下台后才知道是唱词出了问题。原来掘港票友熟悉马派(马连良)《萧何月下追韩信》,唱词是“听说去了四十遥,又见月影树上梢……”认为沈善仁唱错了。第二天,沈善仁跑到城隍庙外校场桥上脱下头上的礼帽,包上一块砖头丢到串场河里,发誓“等礼帽浮上来,再到掘港演戏”。几年后,何杏儿去上海邀沈善仁找到周信芳,述说了事情经过,周笑道:“我们都不是汉朝人,不知萧何追了多远,数字只是表示萧何的急切心情,都没错。”后来为了避免观众误会,马派和麒派将唱词统一为“数十里路已遥,又见月影树上梢……”至此一段梨园公案了结。老掘港流传“何杏儿请的萧何——跑得快”的歇后语。
1919年,梅兰芳大师应张謇先生之邀赴南通更俗剧院献艺,当时票价是二十元至五六十元不等,当时一个普通店员月工资也仅有十元,黑市价格炒到一百多,当时的掘港票友组团观摩切磋,这段佳话一说就是一百年。
1944年,管惟炎(解放后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发起成立黄海剧团,演出现代文明戏的同时,常常演出京戏,宣传革命思想,配合党的各时期中心任务,至今黄海剧团仍活跃在如东大地,是全县精神文明的一面旗帜。
“文革”开始后,各票房陆续停办,代之以革命宣传队,掘港的“大联总”宣传队常年演出革命样板戏,京剧票友纷纷加入。改革开放后,各票房陆续恢复活跃起来,票友的水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鲍小华、颜伯庆等如东名票在全国比赛中屡屡摘金夺银,水平丝毫不输专业演员。
除票房演出京戏外,民间还有僧道在法事活动中演出,常演出的剧目有《群英会》《定军山》《武家坡》《捉放曹》等,没有统一定式,群众喜闻乐见,深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