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国平 张小波
在如皋江安,会吼一腔“江安号子”的人不少,但晓得这劳动号子荣登中央电视节目、进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人却不多。
是机缘巧合,也是老区文化氛围的滋养,更是自感身负作为一个基层镇级文化站长的使命担当,蒋晓燕,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女孩,从1996年走上文化站长的工作岗位,便开启了不懈的文化追踪。散落在民间、充满江安特色的农村劳动号子,通过她和同行者28年的关注努力,先后登上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大舞台、第20届亚洲老将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主舞台、长三角城市非遗传统技艺展示舞台,获评如皋市原创作品一等奖、列入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至跻身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老区号子育出的文化才女
地处如皋西部革命老区的江安镇,原名“江岸”,即古代长江北岸驻地。史载:魏、晋、南北朝时,北岸线在今石庄、江安之间。旧《如皋县志》载:“正供田外,有岸亘于东西,横逾四十余里,即古之江岸也。”圩田地区涨出后,原江岸不再坍蚀,故更名“江安”。江安,东濒黄海、南临长江,区位独特,历史文化沉积深厚,人文荟萃、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教育发达。
江安人历来崇尚文化教育,即使是赤脚巴地的农民,平时也喜欢“拽文弄词”。他们在集体劳作过程中,常常用一嘴顺溜的话,协调配合、鼓足干劲、寻求乐趣。其基本是采用“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方式,以统一步调,并减轻劳动的疲劳。由于其高亢嘹亮,就被人称为“劳动号子”。千百年来,这种“劳动号子”就一直在民间口口相传,代代沿袭。
蒋晓燕的姑姑很早就辍学去宣传队排戏拿工分,爸爸蒋正和也只上到初中毕业就没学可上了。17岁那年,蒋正和就去挑河拿工分,好在他有较好的文化功底,平时又十分喜爱民俗文化,在田埂岸边始终不忘学习,一边挑河一边写作,特别是在平整高沙的过程中写出了不少关于地方号子的文章,如《号子声的号召力》《又见县官两腿泥》等作品,分别被《新华日报》等媒体采用,最终,由一名基层农民成了新闻记者。
在这样的乡土文化和家庭氛围熏陶下,蒋晓燕对号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大场上打稻谷号子到打平田号子,从车水号子,到趟秧号子、插秧号子、施肥号子、挑担号子;从跟奶奶学,到跟妈妈一句一句地打……蒋晓燕成为打号子的内行。
基层文化站长的使命担当
1996年,伴随老区乡镇文化建设掀起的春潮,蒋晓燕考进如皋市黄市乡文化站,并担任站长一职。从走马上任伊始,蒋晓燕就开始探寻号子文化的“血脉”。她翻旧志、访老者、求专家、拜名家,终于理清了基本的发展轨迹。
千百年来,江安民间逐步形成配有民间音乐的号子。特别是近现代,很多题材反映了江安人民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后来的大生产时期的生产、生活、斗争的历史。在日常生活中,江安号子也是很好的娱乐形式,人们离不开江安号子,快乐时要唱、痛苦时要唱。
中共如皋(独立)支部1926年9月在江安镇鄂埭小学成立,江安号子中又增加了新的红色内容。在长期的工作、战斗经历中,大家往往一边干活一边不由自主地哼唱起劳动号子,又创作了大量的战斗号子。许多江安有志青年,唱着“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1927年,共产党员徐芳德等率领万余农民攻打张黄港一带的军阀孙传芳所属联军;1930年,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在江安成立,红十四军二支队和赤卫队等万余人攻打老户庄;1940年8月3日新四军抗日挺进纵队进入如皋西乡卢港、江安地区,改称江安区。战士们在战斗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号子,其中有《红十四军革命歌谣(暴动歌)》,抗战时期民歌《持枪曲》《抗战爱情歌》等。解放后到上世纪50年代末期,江安人民在“削平高沙土、实现旱改水”的过程中又创作了红色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海棠花号子等一系列劳动生产型号子;还在平时大量的劳动生活中创作了车水号子、黄秧号子、施肥号子、送粮号子等,为大生产运动助力。
进入新时代,虽然农民的体力劳动逐步被机械化替代,号子逐渐被淡忘,但是江安镇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江安号子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以江安镇文化站为保护主体,收集各类号子,保存推广。
走村串户,蒋晓燕了解到,仅江安镇,会唱江安号子的歌手数不胜数,能唱百首以上者也并不罕见,传承“江安号子”的队伍有8支,歌手达到100多位。他们有的是民间乐队的骨干,有的是曾经的专业演员,有的是群众文化工作者,更多的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2005年,黄市乡合并给江安镇,蒋晓燕继续担任文化站站长。辖区变大了,时刻深感责任重大的蒋晓燕意识到,要干好新时期的文化工作,仅靠文化站站长一个人不行,必须培养发展团队。她收集整理号子歌词谱曲,又与宣传委员张跃坤和老站长庄宏祥一起,请老艺人金美兰唱,请陈召生和朱礼正老师帮写成曲子,又请出宁通社区演出队赵明兰、葛美凤、丁邦芳、丁荣华和张秀英等文艺骨干,一有时间就排节目、谈发展,一起探讨新时代江安号子的传承。
江安号子依然不断创新改进
“今日车水车得硬,主家承认四碗荤,一碗豆腐一碗粉,一碗韭菜炒面筋。”听着雄浑厚重、野性十足的“车水号子”,熟悉过去江安农村生活的人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的一幅画面:蓝天白云下,秧苗青青,一架桑木水车上,一群男女劳力正卷起裤腿,挽着衣袖,愉快地伏在杠上踏车车水。
“你不来呀让我来呀(咳衣呀喂),姜太公独坐钓鱼台呀(呀号哇来)(咳子喂早呀嗬乎),姜太公独坐钓鱼台呀(呀号哇来)。”这样的“挑担号子”,虽编曲带有较多的即兴性,但朴实、动听,唱起来十分带劲,节奏与挑担的脚步相吻合,旋律随着感情的发展而起伏,很能鼓起劳动者的劲头。
50多年来,特别是在担任文化站站长28年的文化生涯里,蒋晓燕与“江安号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赢得满满的收获。
创新完善后的“江安号子”,语言形象生动、情趣活泼盎然,其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一领众和或众人齐唱,形式变化丰富。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唱的号子,“领”句较长,“合”句较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唱的号子,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这种劳动号子虽然也有曲调,但主要还是强调节奏,以便人们在同一的有规则的节奏中进行劳作。人们在紧张的劳作和沉重的负荷中,吼出节奏、吼出力量、吼出气魄,彰显了劳动号子歌唱时那种吆喝呐喊的鲜明特点,表达了人类战胜困难的愿望,边干边唱,增强了劳动者的信心。
2008年,“江安号子”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文艺演出;2014年,“江安号子”被南通市人民政府评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江安号子”获得了如皋市原创舞台优秀作品一等奖,江安镇文化站被授予“如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安号子传承基地”称号;2016年,“江安号子”参加长三角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示;2017年,“江安号子”参加第20届亚洲老将运动会主舞台开幕式表演;2023年,“江安号子”被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省第五批非遗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