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城市记忆

张状元 为垦牧重镇取名

□沈惠忠

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请朝旨任张謇总办通海团练,上任后“始来海上规划防务,乃见此高天大海之一片荒滩”,不禁萌生了“务使旷土生财,齐民扩业”的愿望,不久便演绎成筑堤围垦、与海潮争田创建中国第一个股份制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的伟大实践。

当初蒿枝港南侧小安沙海畔有个弯兜,形似淘洗谷物用的竹“筲箕”提襻,人们便直呼其为“筲箕襻”。弯兜两边稀稀落落搭有八九间草屋,路人累了可借坐小歇,讨一碗水喝。东侧,紧靠通海垦牧公司核心区域第二堤。这一带十分偏僻,距最近的集镇也有七八里。垦民日常生活苦不堪言,公司的生产和贸易也受到极大影响。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八日,张謇决定“营垦牧公司海复镇”。

关于镇名,民间流行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张謇定的,另一说由公司督学、太仓文人王康寿根据“三百年前坍入洋,后来又复渐渐长”的地理变迁情况,取“沧海复桑田”之意,将“筲箕襻”定名为“海复镇”。

事实上,垦牧公司总理张謇1903年8月就明确提出营建“海复镇”。他作为状元和公司首领,为规划中的重要工程命名,如纱厂定名“大生”、七门大闸定名“合中”、总部大堂定名“慕畴”等,皆情理中事。何况,王康寿1911年才到垦牧公司就职,那时海复镇已初具规模。准确说,是王康寿根据海复镇及通海垦牧公司的经历和现状,编写了常识课《垦牧乡土志》教材。

张謇先生为新镇取名,应该自然会想到“沧海桑田”这一典故。传说东汉仙人方平在朋友家见到仙女麻姑,发现竟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仍如十八九岁年轻俊俏。麻姑说,我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途经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了吧!

信奉“实业救国”的张謇“以二十年心力,得其弟子江导岷率各执事绸缪惨淡,与海潮争区区二百里之荒滩,成其九万一千七百六十一亩之田。”1913年初春时节,张謇“饮于海复镇望稼楼”,并留下了“多把芳菲泛春酒,已见沧海变桑田”这一名联。登楼远眺,由他精心筹划拓荒而成的万亩井田尽收眼底。初夏时节遍地青葱,豆麦丰收在望;秋风送爽时,银花初放,新棉即将登场。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正是“望稼楼”内涵的最好诠释。题联落款处有张謇小注“啬庵集句题联望稼楼”。将前人的诗句、文句摘集成对联,称集句、集联。唐代杰出诗人杜牧《洛中二首》有“多把芳菲泛春酒,直教愁色对愁肠。”张謇信手拈来,作为上联。下联则取自宋·蒲寿宬《醉歌》“天地一指掌”“沧海为桑田。”张謇在原句之前加上“已见”两字,更显得高顾遐视,波澜壮阔!

被张謇赞誉为“开垦牧之兆者磐硕、如峰二人”之一的张如峰,1914年病逝。张謇在《挽张如峰》联中,就有“助我从麻姑方平求田,编垦牧史,并思磐硕”之句。

张謇“饮于海复镇望稼楼”,喝的应是海复镇全面落成庆功酒。正巧张謇时年60周岁,历经了一个圆满的甲子轮回,把酒临风,心情自然愉悦。为望稼楼题联,绝非平日即兴之作,而是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海复镇名蕴意的彰显与延伸。“多把芳菲泛春酒,已见沧海为桑田”联句意蕴隽永,已成为垦牧风貌和垦牧精神的象征符号。

张謇所撰《通海界柱铭》,刻有“竟海澳,百龄复”之句。“海澳”,意为“海边弯曲可泊之地”。无独有偶,张謇的师兄弟王康寿,原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今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主持教学工作,1911年毅然辞职来到南黄海边的通海垦牧公司,协助张謇创业。在辞别校长的诗中,他写道:“人生皆偶然,得此亦已足。我行将别子,乞食海之澳。”海之澳,就是“筲箕襻”和通海垦牧公司地理位置的真实写照。

“中国之有垦牧公司,创举也。”创业伊始,困难接踵而至。外有风灾潮患,内有官纷民扰。张謇勉励股东们“坚苦卓绝,始终不懈,以为中国垦务之模范”。垦牧重镇,向海而生。1913年“二月,垦牧海复镇成”。资料显示,海复镇营造费用“实有六万五千元之多”,边建设、边营业、边完善、边发展。前后十年,心血缕缕,张謇实业救国的旷世创举,催生了中国近代史上垦牧第一乡,绘就了生动鲜活的地方自治立体符号——海复镇。

下图:位于海复镇的通海自治公所。

2024-12-1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3625.html 1 3 张状元 为垦牧重镇取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