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城市记忆

解放初期南通的越剧演出

□任寿

早年,有江南的越剧团到崇明、海门演出。1949年冬,大声越剧团到南通城演出。1951—1954年又陆续有一些外地的越剧团来南通地区演出,主要是到崇明、海门、启东等地活动。1953年下半年,上海出新越剧二团(后在镇江注册,为镇江市越剧团)来南通更俗剧场演出,引发南通城观众对越剧艺术的关注。

1955年,江苏省文化局规定,民间职业剧团要进行登记,在南通市注册登记的是上海华新越剧团和苏州市青春越剧团。在南通地区各县(含崇明县)注册登记的有10个越剧团。华新和青春两剧团登记后,南通市人民委员会文化科决定以剧目工作为中心开展剧团工作,并由派团干部在华新越剧团试行,先后排演了《宝玉与黛玉》《屈原》等大戏,取得较好成效与社会反响,江苏省文化局曾发文推广这一做法。1956年1月,华新、青春同时交叉排练《春香传》《十五贯》两剧,在南通专区各县巡回演出。同年5月,南通市两越剧团组成代表队参加南通专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春香传》《十五贯》。7月,华新、青春分别更名为南通市越剧一团、二团。1957年春,两剧团合作排演出传统折子戏《倪凤扇茶》,参加江苏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优秀演出奖、音乐奖,沈月凤、筱白玉麟、章嘻嘻三名演员分别获一、二、三等表演奖。1958年5月,孙大翔、杨谷中创作以南通建筑工人为题材的《老八路》,先由越剧一团排练,参加在全国建筑现场会的演出。7月起,越剧一团、二团先后赴上海演出该剧。在上海,越剧一团、二团合建为南通市越剧团。8月份起,市越剧团先后赴南京、武汉、北京、天津等各大城市演出。在京演出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观看演出,并与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戏剧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评论文章和报道。是年国庆节,孙大翔、筱白玉麟应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观礼。1959年1月,越剧《老八路》参加江苏省现代戏大会演。6月,赴上海演出《人面桃花》和现代戏《血红旗帜永飘扬》,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全部录制成广播节目播放。1959年8月,在杭州公演自编剧目《文成公主》《梅花魂》,受到杭州观众好评。

2024-12-1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3624.html 1 3 解放初期南通的越剧演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