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观点声音

一个心肺复苏模拟人、一块瑜伽垫、两张急救知识的海报……据12月16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在湖南长沙,有一个特殊的地摊,不销售商品而是免费教市民急救技能,摊主是湖南省儿童医院的工作人员熊亮。从今年起,熊亮就利用周末的空余时间,免费向大家教授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技能。在熊亮的影响下,她的一些同事和朋友也纷纷效仿,有的加入了她的“急救地摊”,还有的单独设摊,向百姓义务普及急救技能。医生支起“急救地摊”,诠释了医者仁心,值得我们点赞和致敬。这种模式也打破了传统医学科普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参与形式上的限制,把社区变成了课堂,将急救知识普及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之中,让医学科普更接地气。轻松、便捷、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急救技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专业知识,而是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如何让医疗资源更有效、更紧密地对接社会需求;如何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急救知识,提升整个社会的急救水平和应急能力——在这方面,医疗机构和医疗行业从业者大有可为。我们也应看到,医生自发开设的“急救地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公众急救教育的空白,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急救知识普及不足的问题,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例如,广大中小学应开设急救课程,让学生从小学习急救知识,培养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红十字会等部门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急救培训和宣传活动,多举措提升公民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人懂急救”“人人会急救”成为可能,生命悲剧才会少一些、更少一些。

——工人日报《“急救地摊”出圈,医学科普要更接地气》

日前,某地通报的一起典型案例引发关注:有干部为树形象,不顾县财政紧张等实际情况,刻意打造4条检查调研“经典路线”,损害了群众利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这暴露了一部分干部错误的政绩观,也反映出一部分干部调研能力的短板。看似“经典”的调研路线,实际上并未带来相应的工作成效。长期以来,调研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阻碍了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听不见真话、看不见真景、解决不了真问题。例如,个别干部热衷“打卡式”“作秀式”调研,不深入群众了解、解决实际困难,反而增加基层负担;还有一些地方和单位在监督检查中过度留痕,导致基层花费大量精力,忽视了实际工作成效……不会调研、不懂调研,导致积极性不高、应付心态重,调研走马观花,不能深入群众,重汇报而轻调查,甚至催生出调研“经典路线”,调研变“调演”。长此以往,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难点持续存在,调研本身反而成了问题,损害了党和政府公信力。避免调研变形走样,须主动学习提升调研能力,多些突破常规的勇气。党员干部要以群众为师,以问题为导向,深入了解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发现和查找工作中的差距不足。创新调研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对于那些热衷于打造“经典路线”、搞形式主义的干部,要严肃批评教育、追责问责。

——经济日报《路线“经典”不如调研得法》

“我的面试官不是真人。”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今年的求职季中,AI面试已被广泛应用于银行、快消、咨询等行业。不过,使用AI的不只有用人单位,应对“AI面试”的工具产品也悄然面世,一场“魔法对轰”正在展开。这些年来,AI话题总是能引发热议。有研究报告显示,AI视频面试的应用场景占比已达31.8%。对招聘方而言,它降本增效的优势是可以量化的。据公开数据测算,一个AI面试官在24小时能完成2500个面试,比人力面试数量高出不少。然而,这样的效率在面试者那里,却是另一番感受。有人觉得,AI面试打破了时空壁垒,对着机器人不会那么紧张;但也有不少人感到不适应:“人类竟然要讨好AI面试官,这太奇怪了。”没有情感的互动,只是单向的输出,多少让人有些尴尬。但作为一场招聘,体验感如何尚在其次,最核心的一点是:AI面试足够公平公正吗?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性格、情绪等维度,真的可以全方位量化吗?“你问我答”式的机械筛选,如何体现部分求职者的独特优势?基于AI现阶段的语义理解能力,会不会造成误判?算法终究是人写的,“AI面试官没有主观偏见”这个说法,同样值得商榷。鉴于“算法黑箱”的存在,哪怕只是用于初筛阶段,其负面效应也应当引起重视。技术总有两面性,关键是向善去弊。从“已读乱回”的AI客服,到“不近人情”的AI面试,“去人化”趋势已初露端倪,对于新生事物,既要保持开放态度,也须及时打好“补丁”,尽快完善各种规则。为避免隐私泄露,在重申“最小、必要”原则之余,用人单位还须建立严格的数据保护机制;对于隐性的算法歧视,有必要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对算法背后的评价体系、决策过程等进行评估;让AI面试走出程式化的“一问一答”,除了加大技术升级的力度,还须增设人工复查环节,做好数据衔接,形成更加科学的招聘闭环。唯有如此,才能更好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让技术回归服务初心。

——南方日报《AI面试考验了谁》

12月17日,广东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发布《校园商超规范管理指导意见(试行)》。《意见》明确,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校园商超,已经设置的,要逐步退出。寄宿制中小学可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征求家委会和学生代表意见后,经学校领导班子、校代会或教代会等方式集体讨论后决定。《意见》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校园商超”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除了售卖文具之外,“校园商超”更多的是售卖零食,特别是有不少高糖、高盐、高脂的“三高”食品以及缺乏营养的“垃圾食品”充斥其中;“校园商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临近下课时心里想的是去小卖部买零食。广东出台“校园商超禁令”,从源头上掐断垃圾食品进入校园,无疑是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必要之举,有助于打造更为纯净、健康的校园环境。不过,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校园商超禁令”的出台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后续能否切实有效地落实。实际上,校园禁商超不是新规定。早在2019年,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三部门联合制定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然而,从这几年的执行情况来看,“校园商超禁令”大打折扣,在不少地方、不少学校俨然沦为一纸空文,很多中小学、幼儿园仍然设置了小卖部、超市。“校园商超禁令”要做到令行禁止,必须斩断背后的利益链。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督与管理,建立严格的检查机制,定期对学校进行巡查,并明确校长、园长为第一责任人,学校违规设置“校园商超”的,对学校领导要予以严肃处理,严厉问责,决不姑息迁就,特别是存在利益输送的,要依法追责。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学校的财政拨款,弥补校园小卖部租赁费的损失,增强学校禁设商超的动力。再者,学校要科学化设置午餐开饭时间,人性化允许学生自带安全、健康的水果、零食进校园,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扬子晚报《“校园商超禁令”关键在落实》

近日,有骑手在社交媒体上称接到平台通知,若过度跑单将被平台强制下线。该平台相关负责人回复称,确有相关举措,目前正在试点中。强制外卖员下线?听起来“爹味”很浓、分外“强势”,但实际上是必要的。一来,保障安全。外卖骑手,一个庞大的群体,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超负荷工作是常态。有调查显示,很多骑手每天的工时超过了12小时。尤其在用餐高峰,骑手为了抢单提速,要么“带困上班”,要么马路“奔驰”,让自己不堪重负,也给交通安全留下了重重隐患。下线提醒能从平台角度保障骑手休息权,帮助他们平衡工作与休息,无疑是一次善意的“健康提醒”,有着充分的安全考量和人文关怀。二来,保障服务。骑手的工作状态关系服务的质量和行业的生态。通过下线提醒避免骑手过度劳累,从而确保配送效率、服务态度,是对平台形象的间接维护,能推动外卖行业朝着更加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此举背后也有部分骑手的担忧。外卖行业,多劳多得。骑手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接单量和工时,这也是他们选择抢单、超负荷工作的直接原因。一旦平台推行强制下线,部分骑手的收入如何保障?况且,很多骑手都是兼职,如果在一个平台强制休息的时间换个平台继续接单,那休息权又该如何落实?可见,强制下线可看成平台的“健康维护”,但能否治本还要打个问号。只有直面问题的根本,对收入模式进行调整与优化,才能逐步完善骑手防疲劳机制。

——广州日报《给过劳骑手按“暂停键”有必要》

2024-12-20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3699.html 1 3 观点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