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顺应数字化时代网络潮流,抓好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旨归和根本方式。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广泛普及,自媒体时代不期而至,人类社会正快速步入数字化的新纪元。数字化媒体网络已成为青少年获取资讯和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网络化、技术化、数字化的新媒体传播,具有高互动、快时效、易获取等特点,也使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需求。因此,高校必须主动顺应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认同教育。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数字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网络思想政治认同为重点,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确保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循序渐进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政治归属感和政治自觉意识,勇于、勤于、善于将党的领导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加强主渠道主阵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好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释改造世界、指导学习生活,让信仰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成为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前提和方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这一根本原则立场。
加强网络宣传体系建设,创新传播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数字化时代,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最前沿。在这一前线阵地,高校应当不断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进价值理念,激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坚持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创新,牢牢掌握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权。针对网络用户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主动将教育内容以短视频、动漫等新型媒体的形式,以适应时代变革的发展潮流、适应青年的灵动形式,通过故事化、情境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向受众呈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和感染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形成普遍认同的参与感、归属感,形成较强的情感感染力和契合力,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共鸣。
坚持依法管网治网,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构建健康环境。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与风险防范工作。用好法治这一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式,加强对网络空间风险隐患的排查评估,以生动形象、直观可感的方式引导社会参与,形成法治保障、底线思维、包容治理、广泛参与的互联网发展格局,打造健康运行、良序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网络生态,打造正面取向、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并创造性运用于网络空间的治理和维护,最大化、最优化激发网络能量。
加大投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数字素养。要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结合时代和青年发展特点,设计制作符合特定认知规律的课件,设计编排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视觉冲击和激发反思相结合、正向引导和师生互动相结合,引发学生对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思考。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数字素养,提升其在信息化时代的数字获取、评价、创新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增进其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坚持高标准选拔、配齐、建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他们在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进一步挖掘、激发身边人和身边事的模范示范、价值引领功能。
(作者系南通大学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副主任、南通大学信息化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