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木
家家都有大门,过年的时候,人们在门上贴上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红红的对联给屋子增添了喜气。人们并不太注意固定大门的门框和门框下的门槛。门槛低到尘埃,却是装点着一户人家脸面的固定物。
旧时,如东乡里人家,大门上都装有两只大门环,门锁挂在门环上,平时虽然锁了门,推一下,门和门槛之间会有一个大大的空隙,猫和狗可随意出入。若是来了陌生人,狗边叫边退,来到门边,从门槛的空缝处钻进屋子里去,寻求保护。
门缝与门槛的空隙有个好处,就是大人出门的时候,忘了带钥匙,门打不开了,孩子就从门槛空隙间爬进去。当然,那是在孩子四五岁以前的事,大了就无法来去自如了。傍晚,孩子放学回家,门锁着,他们把书包放在门槛里边,提上篮子出去采猪草羊草,门槛又成了收纳处。
我家的门槛曾是孩子们玩跷跷板的好地方。我家孩子多,邻里的小伙伴们都爱到我家来,他们把长板凳翻过来,板凳脚朝上,板凳两头一头坐一个小孩,用手抓住板凳脚,快乐就在门槛上起伏着,跳跃着……大人看到那热闹的场面,总是笑着跟母亲说:“你家好热闹,孩子都来帮你家看家护院呢。”母亲笑笑:“我家有个好门槛,旺家,引来了招财童子。”
夏天里,邻居都喜欢到我家来,因为我家有一个院子,屋后还有一片竹林,既适合大人们乘凉,又适合小孩子玩耍。跨过门槛,邻里间就成了其乐融融的一大家子。邻居们到来,最多带一把蒲扇,凳子不够坐了,就坐在门槛上,人们给门槛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千年凳”。
那时的农村,人们白天多不关门,既方便自己张望外面的世界,也敞开门欢迎亲朋登门造访。因此,门槛仅起到一个屋里屋外的分界作用,成为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小人和懂不懂礼貌的砝码。农村有句俗语:门槛挡得住君子,拦不住小人。
农村的孩子大多有过坐在门槛上等父母亲回家的经历。那时候,农村没有通电,天黑了,屋子里黑漆漆一片,大人还没有收工,小孩子不敢进屋,又不敢离开家,就坐在门槛上,等着大人回来。
平时,如果跟小伙伴闹矛盾了,孩子会坐在自家门槛上与小伙伴斗嘴,门槛就成了他们可攻可守的“阵地”。大人说孩子的“仇”是最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要不了两小时,就又跨过了对方的门槛。
门槛成了农家待人接物的热情,天天在那里恭候着。
在古代,门槛的用料是有讲究的,它必须取自房子主梁的同一棵树,意味着门槛与房正梁具有相同的保家护院的功效和职责。在如东乡间,门槛还有镇宅作用,它如同一道墙壁,将邪恶与鬼怪阻于门外,从而守护一家人的安宁与幸福。
在如东乡下,有一条老规矩,就是任何时候脚都不能踩在门槛上,因为人的脚到处走,难免会踩上污秽的东西,踩了门槛,就会降低门槛的镇宅功能。还有,立夏这一天小孩子不得坐门槛,这天坐了门槛,会疰夏。
现在,住宅的门槛越来越低,也越来越高档了,有的变成金属的,也有的干脆不用。一个个农家小院,变成了一栋栋小楼,户与户之间很少串门。而走进城市,更是连对面的邻居也不相认,一进屋就关上门,只有自家的几个人和电视、电脑、手机为伴,很少跨越别人家的“门槛”。
门槛,这个曾经带给我们童年多少乐趣的风物,已经渐行渐远,但每想起它,心里仍会生出阵阵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