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努力弥合“在家被嫌弃”的代际鸿沟

□刘曦

春节假期已过,寒假仍在继续。享受一个温馨、自由、愉快的寒假是学生们的共同期盼。但对于有些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来说,放假在家的日子已经变得有些“难捱”了:假期在家遭到家长的“嫌弃”和“吐槽”似乎成了常态。从刚回家时的“嘘寒问暖”,变成了现在的“嫌东嫌西”,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假期生活,不免让一些大学生暗自叫苦。

放假伊始,大学生们带着对家的思念和对假期的憧憬踏上归程。刚回到家时,迎接他们的是父母的热情拥抱、美味的饭菜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一切都是那么温馨和谐。然而,这种“甜蜜假象”往往持续不了多久。没过几天,父母的唠叨和吐槽便如潮水般涌来。想来个“自然醒”,爸妈掀开被子送上一句“都几点了还不起”;刚拿起手机,爸妈“别整天就知道玩手机”的提醒如影随形;在家待着吧被嫌弃“整天宅家不社交”;出去多了又被吐槽“整天在外面玩都不回家”……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爸妈,“说多了都是泪”。一言以蔽之,不少放假在家的大学生会感觉自己“连呼吸都是错”。

大学生放假在家遭家长“嫌弃”,实际上隐藏着代际沟通的难题。所谓距离产生美,孩子在校园的时候,父母子女相隔千里、彼此想念,可放假回家天天在一起后,作为家长,都希望子女在学业有所成就,生活习惯良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庭事务,可以有一份成年人的责任与担当。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大多形成了比较自由随意的生活习惯和价值理念,与家长的期待有所不同。在家长眼中,看到的是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作息混乱”的孩子,难免“嫌弃”。这种差异在假期期间的密集相处中集中显现,从而产生了一些误解甚至矛盾。对此,家长和孩子需要更多理解、尊重和沟通。

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家长之所以唠叨,更多是因为关心孩子的未来,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应尝试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想法。面对家长的吐槽、唠叨、担忧和期望,要采取积极的沟通态度,主动表达想法,耐心听取建议,共同寻找平衡点。放假自然可以放松,但放松不等同于放纵。一些矛盾的产生如“一觉睡到大中午”“捧着手机不撒手”“家务全程不参与”等等,需要大学生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些过度放纵。作为成年人,理应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家庭责任感,假期在充分休息的同时,也分担一些家务,或者安排一些假期计划并且付诸实践,如学车拿下“小本本”、健身练出“马甲线”、实习拓宽“社交圈”……用实际行动与主动规划,告诉父母“自己真的长大了”。

另一方面,父母也应尝试着多包容。当今的社会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着课业、实习、就业等多方面的挑战。当迎来难得的假期时,休闲娱乐自然成了释放压力、舒缓调整的重要方式。对于家长而言,尊重并支持孩子合理安排假期中的休闲娱乐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家庭关系,还能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假期。初高中繁重的学习生涯,让很多父母习惯了长期包办,无形中也剥夺了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导致很多大学生成年了依旧有依赖心理。家长则应当利用假期补上这一课,教孩子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休闲娱乐活动,如旅行、看电影、逛街等,不仅能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能让家长直观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总之,家长和大学生双方都应当努力跨越代际鸿沟,通过平等、开放的对话找到共同点,相互理解和尊重,求同存异。只有这样,才能够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假期成为彼此加深理解、增进感情的宝贵时光。

2025-02-0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8305.html 1 3 努力弥合“在家被嫌弃”的代际鸿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