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同林
儿子难得回老家过年,正月初二我带他在孙庄乡间走走,看看乡村风情。
我们沿村道往前走,一路上,农家院子的气息,农人忙活的身影,被打理的田园庄稼,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天、地、人合一。春节时农舍门楣上的喜笺、大门上的春联鲜亮得耀眼,场院的地面上布满了放鞭炮留下的炸屑,泛着一片红光。树上的鸟语,地上猫狗的撒欢,炊烟的袅袅升起,村庄的祥和里,有种涌动的磁场,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意。
我家西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河面有五六十米宽,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人工开挖而成的。红星河南接如泰运河,北通栟茶运河,它虽然不是直通江海,却起到了贯通江海的作用,引长江水灌溉一河两岸的土地,又带走两岸地下排出的咸水流进黄海,这条河成了老家人心中的母亲河。
走在河岸上,湛蓝的河水让人有种融化进去的感觉,顿觉天地宽了,心胸也宽了。河边枯黄的草皮底下,已经这儿一堆那儿一撮露出嫩芽,展示着生命的力量。河坡上有几个不怕冷的垂钓爱好者,或立或坐,他们的身影倒映在河水里,与两岸清瘦的树木相映成趣。
我跟孩子们说起我小时候在红星河里洗澡、摸蚬子、捞鱼虾的趣事,说起邻家大哥在红星河勇救落水人的故事,孙女儿听得来了兴趣,缠着我讲红星河的故事。我说,朝前走吧,我带你去参观孙庄村史馆,那里有更多关于孙庄的故事。
举目四望,天空蓝若宝石,让人遐想无边,时不时有喜鹊和水鸟从河面掠过,又把遐想中的人拉了回来。人们忙忙碌碌的脚步,告诉我们,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
孙庄村史馆,是前几年刚建成的,里面收藏了孙庄人的奋斗足迹。从先人在这里落脚,到新四军东进,再到新中国建设,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孙庄村拥有了江苏省美丽乡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示范村等许多殊荣。孩子们为世代家乡人的勇于奋斗,勇于担当精神而感叹。当孩子们看到展馆里带有浓厚乡村气息的民风民俗时,又是惊奇感慨不已。让下一代“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是建馆初衷,也是我带他们来参观的初衷。
从村史馆出来,我们走上村东一条六米多宽的柏油马路,这条路是我们孙庄人的出脚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路是条土路,一边是灌溉渠,路面只有一米多宽,路两旁长着一棵棵杂树,桑树、杨树、榆树、洋槐树等等。夏天,洋槐树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桑树上结满桑枣,孩子们会爬在树上采桑枣吃,吃得嘴唇发黑。读中学时,我每天都要从这条路上走过,记忆中的路两边立着几间破陋的茅草屋。遇上下雨天气,路面泥泞不堪,常有人扛着自行车走,时有小孩滑落灌溉渠里;雨后,经太阳一晒,路面上坑坑洼洼,自行车又在上面蹦蹦跳跳。经过多少次改筑造修,几年前,这条路终于成为柏油路面,两侧种上了银杏树,被村里命名为“银杏路”。这条路现在成了孙庄人的“发展路”“致富路”,路边上有近两百亩的阳光玫瑰葡萄园,有千亩特种蔬菜基地,有能容纳上千吨的配套冷库。
家乡的出脚路,曾经是我儿时成长的乐园,少年时梦想扬帆起航的栈道,青壮年时发展振兴家乡的桥梁,老年时一缕永远抹不去的乡愁。无论时光怎样流转,不管岁月怎样变迁,家乡的路,永远是一条深情款款的纽带,联系着我和我的家乡。今天,我带孩子们走这条路,意在让家乡人的出脚路能够成为一条联系后辈的纽带。
就这样,我们一路慢慢走着,看着,聊着,不觉临近中午,我忽然感到,吹在身上的风渐渐暖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