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自爱的作者通常会主动减少“出场”的次数,谨慎对待参展作品,以保持令名。
□杨谔
最近得闲,顺便关注了几个展览,有全国性的,有省内的,也有本市及区县的,得出的观感基本一致:参与的名作者越来越少,发自内心的、有冲击力的作品越来越少,主题文本闲适、形式老旧的越来越多,表面张扬花哨、内在无感的越来越多。与外省同行交流,有人感叹道:“经济下行,上面拨款减少,可展览却越办越多。真是奇怪!”展览为什么越办越多且不讨论,但越办越多这一现象至少是让我产生以上观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物以稀为贵,多则自贱,展览也是如此。名作者之所以成为名作者,因当年都曾是勇于创新、立于时代潮头者。真正厉害的名作者靠的都是“成名作”,而非参与的次数以及其他非艺术因素。成名作需要有新鲜度、新高度,这样的作品通常是凝聚了作者大量的素材积累和情感思想积累的产物。展览常有,而杰出的作品则不常有。聪明、自爱的作者通常会主动减少“出场”的次数,谨慎对待参展作品,以保持令名。
过于频繁的展览对于文艺创作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试阐释如下:由于参与者整体水平降低,作品入选的门槛也会随之降低,这样就会导致社会大众对原本神圣带有光环的艺术展览产生怀疑,进而对文艺创作产生误读甚至轻视。二是有些参与者由于能轻易地获得成功,加上世人的妄推,会变得心浮气躁,不愿意再向纵深做持久、坚韧的探索。三是创作者静不下心来吸收、补充新知识新技能,没有时间对拥有的素材和新知进行消化,导致作品越来越苍白无力。大约20年前,有一次跟几个民间工艺师到宜兴拜访一位制壶大师,趁参观的间隙,我与大师的家人闲聊,得知大师每年的精彩之作也不过一两件而已,每创作完一件,大师就会花大量时间阅读、旅行、采风、写生,回家后再着手新作品的创作。
苏东坡在《稼说送张琥》一文中说:“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相反,则“此岂能复有美稼哉?”据此,苏东坡向世人发出了“薄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忠告。务学类于种庄稼,艺术创作亦然,适量的“休耕”是必要的,也是科学的。待腹笥日盈、情思日益、元气日充、素材积累日丰之时再约取薄发,作品必然会有更多的可观处、动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