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芬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不仅铭刻着历史的记忆,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脉络,更彰显出深厚的文明底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当下,文化创新已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驱动力。而实现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汇聚与引领。古人云:“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人才,正是文化创新征程中不可或缺的伯乐与欧冶,引领着文化前行的方向。
人才: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
文化创新绝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深深扎根于人类的创造力与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曹雪芹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洞察,铸就了《红楼梦》这一不朽的文学丰碑。他生于富贵之家,却历经家族兴衰的跌宕起伏,凭借自身卓越的才华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感悟,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封建社会全景图。其文学创新之处,如同一座灯塔,为后世文学创作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绘画领域,达·芬奇这位艺术巨匠,不仅拥有超凡的绘画技巧,更具备创新的思维。他不满足于传统绘画技法的束缚,深入研究人体解剖学、光学等科学知识,并巧妙地将科学原理融入绘画之中,使画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立体感与真实感。他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成为艺术史上永恒的经典,开启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全新境界。
这些文化巨匠凭借着敏锐的感知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在文化的长河中开拓出崭新的航道,为文化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当代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也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的实践,宛如一座蕴藏无尽宝藏的矿山,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
人才:文化创新的领航舵手
文化因时代而兴,随潮流而变,文化创新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胡适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其对世界文化潮流的深刻洞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端的清醒认知,振臂高呼,倡导白话文运动,主张引入西方先进的文化理念。他们以笔为剑,向封建旧文化发起猛烈攻击,打破了旧文化的统治枷锁,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崭新道路。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如同一股强劲春风,引领中国文化驶向现代转型的航道,使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在当代,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怀揣着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使命感和创新理念,带领故宫团队开启了一场场文化创新之旅。从创意十足的故宫文创产品,到数字化展示的数字故宫,使古老的故宫文化以全新的姿态融入大众生活。这一系列举措,既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又满足了当代人对文化消费的多元需求,成为文化创新的杰出典范。
这些人才,犹如引领文化创新的领航者,他们精准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的声音,吸纳时代的精华,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他们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创造出无数跨越时空、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成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闪耀着时代光芒,引领着时代潮流。
人才:文化创新的传承纽带
文化创新并非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在传统戏曲领域,许多戏曲艺术家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重任。京剧大师梅兰芳,在继承京剧传统表演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他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丰富了京剧的舞蹈动作和舞台表现力,同时精心编排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如《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这些作品在保留京剧传统韵味的同时,更贴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成功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
在传统手工艺领域,苏绣大师姚建萍,在传承苏绣针法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她将西方油画的色彩理念与苏绣针法巧妙融合,创造出“融针绣”等新针法,使苏绣作品在保留传统精细雅致风格的同时,更具立体感和现代艺术感,让古老的苏绣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这些人才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汲取养分,同时以创新的思维和手法,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他们是连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耀眼的光彩,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进取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是需要创新的领域,与时俱进是我国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各领域人才的引领与推动下,我国文化必将在持续创新中焕发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海门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