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学与思

探索有效实践路径 增强高校思政引领力

□蒋婕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举旗定向的关键作用。当前,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高校应积极探索增强思政引领力的有效路径,将思政引领力转化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和工作成果。

加强思想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承载着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任务,更肩负着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其科学性、真理性是我们坚定信仰、指导实践的基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就是要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需求,深刻把握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积极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社会热点、回应时代关切,引导青年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发展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目标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增强思政引领力的中心环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正确、成效显著的关键所在,也是塑造高质量教育事业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高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为增强思政引领力,高校应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系统性和针对性,确保思政元素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统筹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多元化和创新性,以鲜活生动的案例和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激发学生深层思考;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更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增强教师言传身教引领学生成长的能力;在校园文化方面,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融入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评价体系上,建立健全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考核机制,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核,而且重视对其政治立场、思想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和科学化水平。

立足价值引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价值观念碰撞冲突愈发凸显,影响着青年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高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课程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路径,要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拓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向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既为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加深刻的理解、情感和体验机制,又可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性、理性两种认知的有机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抽象走向具体。要鼓励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中深刻领会核心价值理念的现实意义,引导他们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做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挺膺担当的有为青年。(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高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教育的研究》 2023SJSZ097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2025-02-10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8579.html 1 3 探索有效实践路径 增强高校思政引领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