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经济科技

去年以来,海门科技服务型企业登记技术合同超400份,成交额近6亿元——

科创引擎激活产业“向新力”

技术合同登记量和合同成交额是衡量科技产出情况的重要指标。去年以来,海门区为10余家科技服务型企业登记技术合同400余份,成交额近6亿元,海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创新创业生态的关键一环,科技服务型企业通常位于生产线的前端,其创造的价值随着产业链的延伸而不断倍增,展现出很高的“含金量”。海门科技服务的蓬勃活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

建强载体

构筑科创新引擎

漫步在临江新区东布洲科学城,玲珑湖面波光潋滟,蓝天碧水交相映衬,一幢幢独具特色的科研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与之隔江相望的,便是上海崇明。

作为海门重点产业板块之一的临江新区,10多年前果断“改道”,由化工园区向科技型园区转型,瞄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全力打造“生态景区、科技园区、创业校区、高尚社区”四区融合创新园区,如今已聚集200多家生物医药科技服务企业。

2021年落户园区的沈化测试技术(南通)有限公司是中国中化下属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主要从事农药、化学品、医疗器械、消毒产品、化妆品等注册登记研究和安全性评价,提供产品研发、注册登记、市场流通、废物处置、标准制定、风险评估等环节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评价一站式服务。2024年,沈化测试完成登记技术合同150余份,累计实现金额2000万元,目前公司产能已全部启动,年经营规模超3亿元。

“之所以选择临江,是因为我们双方的建设思路和规划高度契合。”公司质量管理部经理冯岩介绍,公司历时一年对国内多个园区和合作企业进行了调研,认为临江新区在产业定位、招商政策、营商环境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便将高标准建设海门公司作为其战略南移的重要举措。

建强科技创新载体,增强科创项目与科创人才的磁力,是海门区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一大重点。而海门61公里的长江生态岸线,已成为一条孕育新质生产力的科创“金腰带”,目前已分布有科创载体30个,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8家,以海门17.1%的面积集聚了该区57.9%的高新技术企业、75%的省级研发机构、86.9%的高层次人才,智能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产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海门沿江科创带最鲜明的特征。

科技招商

提升科创新能级

科技创新载体加速打造,为创新型项目的集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

日前,第七届“芯力量”项目评选大赛“海门专场”在上海浦东新区举办。活动中,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副局长李欢深入解读了海门近年来出台的惠企政策,分享海门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与未来展望。8个半导体及关联领域的尖端创新项目逐个登场路演,向投资机构展示了自身的技术实力与市场潜力,这些项目涵盖了FPGA、光伏逆变器、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招商是“关键一招”。近日,深圳市永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意在南通地区发展,海门区科技招商中心获悉后,第一时间与企业对接,高效做好服务保障。最终,该公司被相关政策吸引,投资3000万元在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南通彦晶科技有限公司,并顺利通过了南通市科创项目认定。该项目落户后,预计可实现年开票销售6000万元。

去年,海门聚焦北上广深、苏州、华中等科创资源集聚地,先后举办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中国老科协“老专家海门行”等科技招商专场活动40余场,推送区镇项目超百个,完成签约28个。全区共认定市级科创项目180个,同比增长20.8%;全区已认定的南通市科创项目转化为高企新增17家,占当年该区净增高企的40.48%,累计转化31家。

今年,海门将布局科技招商网络,做强科技招商“桥头堡”,不断扩大科技招商布局范围,提升资源对接成效,全年力争招引科创项目不少于200个。

做优服务

涵养科创新生态

年前,海门组织江苏嘉兆电子有限公司、维象(南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赴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参加科技成果对接活动。这样的交流活动让江苏嘉兆电子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备感欣喜。就在前段时间,嘉兆电子和同济大学展开了围绕“晶圆测试设备升级优化开发”的产学研合作,针对高温环境测试的稳定性进行了突破性优化,项目完成后,公司凭借这一技术优势,新增约500万元销售额车规级芯片测试订单。

长期以来,海门持续推动产学研用紧密融合,积极推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的同频共振,推动更多科创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去年,海门组织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等产学研活动23场次,联合区镇开展专题校企对接12场,南通理工学院与振康机械签约共建“振康机械机器人重点实验室”;联合南通大学等高校院所专家及科技镇长团在海挂职老师为大艺科技、中兴能源、艾郎风电、爱尔思精密成型、招商局重工等企业开展“点对点”技术巡诊,通过面对面技术对接帮助企业破解在研发和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截至目前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15项。

校企“无缝对接”,双向奔赴“两头甜”,这是海门做优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创新,海门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南通科邦智能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因软件开发需要专业人才及开发周期,日常运营成本较高。海门农商银行了解到该公司有流动资金需求,且有较高“科技值”,就向公司法人推荐了“通科贷”,仅用一天时间就为企业成功发放100万元贷款。“100万元即时到账的资金,对我们来说是及时雨!”公司法人代表倪春惠赞不绝口。

激活创新生态,让科创企业千帆竞发。去年,海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2家,澳斯康生物连续三年获评省独角兽企业,科美自动化、酷泰克保温、万维新能源等3家企业获评江苏省瞪羚企业。

本报记者 袁晓婕 黄天玲

本报通讯员 彭炜峰 张克好

2025-02-11 去年以来,海门科技服务型企业登记技术合同超400份,成交额近6亿元——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8689.html 1 3 科创引擎激活产业“向新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