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杨新明 仇海鸥 周楠楠)上下游企业负责人参观汽车零部件智造标杆企业生产现场,亮出采购需求,共商“隔墙供应”的协作模式……日前,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举办汽车零部件及新能源产业链协作纳特专场活动,达成“构建产业新生态、实现共赢发展”的共识。
“我们企业有诉求,开发区(高新区)马上回应,为我们拥抱合作、告别‘内卷’,架起连心桥,实现高质量、差异化发展,开辟了新通道。”江苏纳特新能源汽车连接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滕国静说。
江苏纳特新能源汽车连接系统有限公司是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上海纳特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的子公司。2021年,公司购买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120亩闲置厂房,投资5亿元,新上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建成黑灯工厂。该项目瞄准替代进口,从事轻量化汽车零部件生产,成为盘活存量土地、催生增量的经典案例之一。
“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有南通唯一经省生态环境厅批准的专业表面处理中心,是产业发展配套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为企业做大做优插上腾飞的翅膀。”滕国静说。表面处理是工业生产三大基础工艺之一,素有“工业航母”之称,是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精密制造产业必不可少的工序。目前,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规划总面积499亩,已建成1万平方米综合楼、1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污水处理厂、事故应急池、初期雨水收集池、三级防控体系、配套用房等基础设施,日处理电镀废水1500吨。
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上海研发,如东产业化。纳特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浙江)高端设备基础材料研究院等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和攻关小组,开发的多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拥有汽车零部件及新能源产业链企业60家,年应税销售突破100亿元。为降低企业成本,壮大产业集群,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第一时间搭建互惠互利的合作平台,把园区汽车零部件上下游生产企业组织起来,建立采购信息共享、技术协作机制,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将本土化供应链打造成为“共赢链”,从而提高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
“实现供应链的集聚化,只是协同共进的措施之一,更重要的是从海力风电、国科智能等企业负责人的交流中,让我找到了新能源领域紧固件巨大市场的商机。”滕国静说,作为链主企业,下一步,将迎“风”而上,开拓风电产业新蓝海,全力竞速新赛道。
“让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合伙抱团,推倒供应链的围墙,降低运营成本;引领企业登高创新、产品焕新,走出高质量、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子,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如东县委常委、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蔡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