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莫让“考核泛化”行“加码之实”

□朱志成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紧盯突出问题一抓到底”,并明确将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整治“政绩工程”列为重点任务,引发基层干部关注。

近年来,各地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提出了一系列硬杠杠硬举措,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的确变少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为基层减负政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始尝试通过复杂指标等方法,在“高质量考核”指标上做文章,假借考核之名的形式主义亦有回潮现象。

比如,部分单位为迎合上级对“业务发展”的倡导,将一些非核心的工作内容包装成“创新指标”“加分项或减分项”塞入考核体系。这种“考核泛化”现象,表面上强调精细化,实则会让基层陷入“为指标而战”的泥潭。再如,一些部门以“提升管理效能”为由,找借口将考核指标设计成分层级的“数字迷宫”,以“科学化”之名行“形式化”之实。更有甚者,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上级部门为了推进某项业务工作,私自搞排名通报,以提醒问责来推动工作。这种异化的考核要求,本质上是“新瓶装旧酒”的形式主义顽疾,是对中央重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精神的曲解。

当然,这些变相考核“隐形加码”的背后,也暴露出当前一些地方在为基层减负工作中出现的权责失衡问题。一方面,上级部门习惯于通过层层加码转嫁责任压力,习惯于将本职本业分摊给管理对象,将属地管理理解为属地兜底。另一方面,考核权缺乏有效约束,不少部门将考核作为彰显存在感的工具,认为没有考核指标就无法对下指导工作,导致条线变相考核泛滥,迫使基层陷入多头应付的困境。

此外,更深层次的问题则在于考核机制与资源配置的严重脱节。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继续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但现实中,基层往往面临“权小责大、人少事多”的窘境。原则上要求给基层补充人力物力的政策,因为各种阻力迟迟推行不下去,导致一些部门因改革停滞不前,干部思想趋于“躺平”状态。待到“达标”之时,只能仓促依靠美化台账、数据注水等蒙混过关。

此次中央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反复强调“整治形式主义需久久为功”,其深意在于警示:任何以巧借“高质量考核”为名的隐形加码行为,都是对基层减负政策的弱化、消解。唯有将减负从向上负责转变为向下服务,从材料厚度回归为民生温度,从原则执行落实为绝对执行,才能真正破除越减越负的怪圈,将束缚基层大干快干的“铁枷锁”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2025-02-12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8840.html 1 3 莫让“考核泛化”行“加码之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