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姝
日前,崇川区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区级部门、16个街道为主体,共计发布了19个救助服务项目,全力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
社会救助是新时代社会工作的一部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会工作之路上,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以“需求导向”推动社会工作的持续深化。社会工作在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逐渐由行政逻辑向社会逻辑演进,最终形成“需求导向”的社会服务模式,真正回应群众的实际需要。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往往体现在对教育、卫生、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高标准需求上,这些更高层次的需求丰富了社会工作的内涵,也拓宽了社会治理的实践场景,成为社会工作服务于人民的重要切口。因此,社会工作应坚持需求导向,通过需求调研、供需对接、内外交流等多种形式,发挥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优势,从内部深入了解人民需求,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为人民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
以“多元共治”推动社会工作的共同参与。社会工作应在党建引领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动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当下,社会工作正从单向服务模式向多方协作转型,通过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和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本地化配置,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也可以建立更为紧密的邻里互助关系,增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以“发展思维”推动社会工作的模式创新。时代的日新月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运用,需要我们树立发展思维,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对社会工作的支撑作用。可以通过采集经济、健康、教育等多维数据,让社会工作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使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体系愈加高效精准;也可以借助在线服务平台,如微信小程序、社工服务App等工具,实现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并拓展服务覆盖面;甚至可以引入人工智能,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为社会工作提供全新的服务场景,来创新服务模式。
社会工作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社会工作贴近民众民心的工作优势,方能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