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宁
近日,全市“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和“营商环境提升年”动员大会举行,要求把机关作风和营商环境建设推向纵深,以好作风、优环境保障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展现新气象。
营商环境反映的是市场主体幸福指数、政府部门的作风形象,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优化营商环境,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以“家长式”思维介入企业经营,有的迷恋于“作秀式”服务,动辄上门走访、频繁调研,各类接待让企业应接不暇;有的热衷于“保姆式”帮扶,将企业管得“无处不至”,甚至对经营活动“指手画脚”;还有的习惯于“运动式”执法,短时间内多部门多频次上门检查,对生产经营造成干扰。动辄上门调研、频繁检查,甚至直接干预市场决策。
以上现象,暴露了部分地方政府对“有为”与“不为”边界认知的模糊,这种“过度关怀”本质上是政府职能的错位,将监管异化为“刷存在感”的工具,既干扰企业经营,又消耗行政资源。企业最需要的是透明宽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流营商环境不在于“无处不在”的存在感,而在于“有事必办”的氛围感、“无事不扰”的轻松感,尊重市场规律、让企业轻装上阵。政府的“减法”实则是市场活力的“加法”,这既是尊重市场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做到尊重市场、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就是对企业释放的最大善意,以一流的顶层设计和兜底保障让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在各类领域施展拳脚,是对企业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最大鼓励。最近爆火的深度求索等许多优秀企业正是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决策、自主经营,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推动行业发展和技术革新。“不打扰”客观上也提升了行政效能,到企业“露脸”“检查”的时间少了,有关职能部门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主责主业中,以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法治保障、政务服务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不打扰”并不意味着监管退场,而是要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政务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让企业从烦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不断创新监管模式,强化信用监管,规范执法程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企业进行精准监管、高效监管,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确保执法流程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