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遐
江海潮涌处,春色满通城。2025年春节假期,南通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全市共接待游客744.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6亿元,分别增长14.2%和15.7%。其中,全市纳入监测的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休闲街区、文博艺术场馆累计接待游客417.6万人次,消费总额35.2亿元,分别增长18.5%、18.9%。一串串跃动的数字,不仅彰显了南通文旅产业的强劲复苏势头,更折射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活力。这份亮眼答卷背后,是南通深耕文旅融合、创新供给体系、优化服务生态的生动实践,也是江海文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精彩缩影。
高位推动与精准施策。春节文旅市场的火热,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前瞻布局与系统谋划。近年来,我市以“建设长三角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将文旅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2024年出台的《南通市文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施路径,通过政策扶持、项目牵引、品牌打造等举措,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文化赋能与业态创新。南通文旅市场的结构性增长,凸显了文化价值转化的显著成效。春节期间,“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时尚,文旅消费正从“看山看水”向“品文品史”升级,文化IP的深度挖掘成为激发消费的关键变量。业态创新的乘数效应同样显著,在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温泉+康养+剧本杀”跨界融合项目吸引年轻客群;启东圆陀角“星空露营基地”打造“观日出+非遗手作+海鲜宴”组合产品。这种从“资源驱动”到“创意驱动”的转变,正是南通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全域联动与品质提升。全域旅游理念的深化实践,让我市的城乡文旅资源焕发新活力。海门常乐镇张謇故里景区联动周边村落,推出“田园诗会+农家年宴”线路;如皋水绘园联合长寿食品企业打造“长寿文化体验工坊”,实现文旅消费与农产品销售双向引流。乡村旅游重点村平均收入增幅达22%,印证了“文旅+”战略对乡村振兴的强劲带动。服务品质的提升则进一步夯实了市场信心,精细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
春节文旅市场的火爆,为南通新一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但也需清醒认识到:消费升级趋势下,游客需求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打卡式游览”向“沉浸式体验”跃迁。未来,南通需在多方面持续发力。
深化文旅融合,打造超级IP矩阵。进一步挖掘张謇实业文化、江海盐垦文化、蓝印花布非遗等独特资源,推动“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江海之门”等文化标识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IP。
强化科技赋能,构建智慧生态体系。加快布局元宇宙文旅场景,开发虚拟现实导览、数字藏品交易等新业态;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客源结构、消费偏好,实现“千亿级文旅消费城市”目标。
推进区域协同,放大长三角文旅圈效应。以沪苏通高铁为纽带,联合上海、苏州等城市推出跨区域文旅线路,共建长江口文化旅游共同体,在更大格局中提升南通文旅辐射力。
春节文旅市场的“开门红”,既是南通高质量发展势能的集中释放,更是新征程的嘹亮号角。当江海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创新的澎湃活力交织共鸣,南通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书写“诗与远方”交融并进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