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
新年伊始,一场接一场的主题活动在市区医校巷的一家学术酒吧接连上演,内容涉及艺术、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接踵而至。开讲时观众可以插嘴、自由辩论,甚至穿插游戏,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真知灼见,为通城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文化亮色。
初听之下,“学术”与“酒吧”的跨界融合,总让人有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参差感。提到学术探讨,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报告厅、会议室等场所,讲者“西装革履”、听众“正襟危坐”,氛围相对庄严。而酒吧则是放松、自由、娱乐、喧嚣的代名词。不过,仔细想想,古今中外,酒和学术早有不解之缘。兰亭雅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柏拉图的《会饮篇》也描绘了宾客在宴会酒酣之后,开启有关爱与美的讨论……酒和人类的智力活动和情绪调动,向来就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结。
学术酒吧的兴起,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有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一方面,虽然如今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更方便快捷,但是,线下与专业研究人士进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远比线上学习更能激发人们的灵感与激情。另一方面,酒吧轻松自由的氛围能让人们暂时逃离日常工作生活的压力。学术酒吧既能让人们享受轻松愉悦,也能学习新知、交流思想。在这里,深奥复杂的理论知识、尖端前沿的创新成就,都有了更加有趣的呈现方式。这不仅满足了人们需求,也促进了不同领域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更能让学术走近大众。
当一种跨界新生事物出现,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背后必然有符合年轻人需求的逻辑支撑。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讲座,与传统意义上的酒吧,似乎都有自己清晰明确的“定位”。但前者可能太过枯燥,后者可能过于喧闹,年轻人正是试图从中间求解。近年来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很多年轻人喜欢上了夜校,还有各种“搭子”,这些文化的流行,背后都有新的需求在支撑。学术不是只能正襟危坐,酒吧也并非只有灯红酒绿,如果在酒吧能为自己拓宽认知边界、提升学术涵养,又或者只是认识了一些有趣的人,这都是收获。来自不同行业、圈层的陌生人聚在一起,只要“欣于所遇”,就可“暂得于己”。从这个角度说,学术酒吧既是街头的学术“公开课”,也是一场志同道合的美妙的相遇。
尽管目前年轻人对“学术酒吧”怀有极大热情,但真正的考验,在于热潮退却、时光流转之后,是否仍然有人愿意参与。唯有那时,才能证明“学术酒吧”的确是一个有价值的场所。与此同时,学术酒吧中,娱乐与学术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平衡和商榷,避免陷入泛泛而谈或娱乐化的误区。同时,学术酒吧还需要加强组织与管理,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和话题的有效把控,不能让其披着“学术讨论”的外衣借着热潮圈钱,让学术交流在酒精催化下变成主讲者夸夸其谈的“个人狂欢”,进而陷入“学又学不到、玩又玩不嗨”的尴尬境地。究根结底,“学术酒吧”能够激发人们对知识的好奇与探索欲,而若想更多走近学术,还是得多去专业交流场所不断学习。这也是维护学术尊严、防止学术过度娱乐化的题中之义。
当然,什么场景最适合知识的大众化传播,并没有唯一的答案。相信不只是学术酒吧,还可以有学术公园、学术旅行,乃至席地而坐,都可以获得一块“学术草坪”。但不管场地怎么样变化,年轻人对自我提升的追求,社交活动的热情是不会变的。我们期待着这种创新可以走得更远,把知识气息带到更多生活日常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