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然
南通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郭姜燕自从《布罗镇的邮递员》(2017)声名鹊起后,《阿左》(2018)延续《布罗镇的邮递员》题材,写了一只鞋子奇妙经历,但是到了《南寨有溪流》(2018)则写了父亲猝然离世后,金小溪与双胞胎弟弟以及母亲相依为命的故事,《离别之后》(2019)又写一对母亲带着女儿到另外一个城市与丈夫相聚,不料竟成永别——丈夫在车祸中去世。让人有一种预感,作者的选材是不是在转向,把笔触伸向了创伤,《南寨有溪流》和《离别之后》写的死亡,最极端的身体创伤,这一次她在《奶奶的玫瑰园》(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度十佳图书)中写了抑郁症,一种严重的精神创伤。
在《奶奶的玫瑰园》中,爷爷的抑郁症是小说的主线,小说以此发端,情节发展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家人认为爷爷得了“疑心病”,但没有把它当成精神疾病,也不去治疗,因为他们自认为这种病“无药可医”,其实是不必治的同义语。盖老师的出现是故事的一个转折点,她去林临风家家访时,发现爷爷有些不对劲,他仰面躺在床上,死死地盯着天花板,盖老师临走时说:“我有个朋友是精神科的医生,我咨询他看看。”于是进入第二个阶段,即爷爷的病被确诊和治疗。奶奶给盖老师推荐的医生打了电话,医生根据奶奶的描述,认为“百分之九十的可能爷爷是得了抑郁症”,经过一番劝说爷爷去看了医生,经过初步治疗,爷爷的病情有了好转,眼神不再像从前那么“飘忽游离”,别人和他说话也有了反应,但是一次外出,被几个孩子称他是“精神病”之后,爷爷回家倒在床上,又不愿搭理人了。第三个阶段,爷爷的抑郁症有了很大改善。林临风得知,抑郁症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还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便和同学一起给村民们发放有关抑郁症知识的传单,这之后,村里人对爷爷的态度有了变化,加上在家里林临风的巧妙引导,爷爷不仅乐意为孙子做风筝,还主动出去买东西,爷爷终于“越来越好了”。
小说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去追索爷爷得抑郁症的原因,而是写爷爷抑郁症的症状,症状的被确认,以及治疗过程,而这种病治疗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是仅仅靠医生和药物就能完成的,还得有人的介入,甚至后一点更为重要。所以,小说告诉我们的是,在治疗爷爷的同时,周围的人也同时在接受治疗,或者说没有村民和家人的治愈,也就没有爷爷的治愈,笔者把它称为双向治愈。林家村出现了爷爷这样的病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既关注爷爷,也关注他的家人,但是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这种关注的效果大都是负面的,我们根据与爷爷的关系,由远而近说起。抑郁症患者有一个特点,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爷爷的思维好像被瞌睡魔怪控制住了,它没办法突围出来,没办法与别人交流沟通”,但是村民不理解,他们觉得爷爷“异常”,于是看爷爷的目光跟着“异常”,他们不再跟爷爷搭话,甚至村里的孩子见到爷爷会惊恐地叫道:“他是神经病,会伤到我们的啊。”显然孩子们不了解爷爷的真实状况,这些话是从大人们口中传出的。再说家人,面对爷爷的异常,家人非常困惑,首先林临风和奶奶都坚决不相信爷爷得了精神病,其实在她们内心深处,是以家中出了精神病患者为耻的。所以她们着急,又束手无策,久而久之心生埋怨。于是,家里一直笼罩在阴霾之中,直到盖老师的出现。盖老师在小说中虽然着墨不多,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她决定了情节的发展路径,影响了人物关系。小说写道,在村民们以及爷爷的家人都无法理解爷爷的怪异行为时,是盖老师表示了同情,帮助寻医,并且向林临风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告诉他“抑郁症是可以用药物治疗,也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关心帮助”。正是因为这番话,林临风决定向全村人“宣传抑郁症的事,让大家都能了解这种病,然后他们就不会歧视我爷爷了”。渐渐地,原先的交流障碍疏通了,村民们对于爷爷的态度有了转变,歧视没有了,笑容出现了,而家人也利用一切机会去沟通。于是,在爷爷周围形成了一个理解、包容和关爱的环境,爷爷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林家村真是个有爱的村”——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村民、林临风、奶奶与爷爷的双向治愈。
故事发生在林家村,发生在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之间,但是它也可以发生在城市、在小区,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所以,小说的意义就超出了乡村,也超出了儿童和老人,适合生活在所有的地方和不同年龄的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