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阅读

《八棵榉》:用方言俚语演绎文化寻根

□钱雪冰

年过七旬的海门老人孙雨舟创作的长篇小说《八棵榉》,日前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用浸润着泥土气息的通东方言演绎文化寻根的长篇小说。

故事的结构和走向并不复杂,讲了一段特殊年代里金钱与婚姻、金钱与亲情、金钱与人性相互纠结的往事。纵横近百里,上下数十年,主人公忍辱负重、初心不变。

地域文化作为与民族性浑然一体的传统成分,备受乡土文学作家们青睐,而作为地域文化重要载体的方言,凝结积淀着特定区域的风俗与民情,方言俚语入书是这部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

创新文学语言

作品近六十万字,盈溢着浓浓的通东味道,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方言俚语的准确、优美。

比如钮扣扣“写入党申请书”这一节:

我穷,共产党也穷,穷帮穷,穷靠穷,穷人说穷话,说到一块儿。进了共产党,跟上同志哥的路,吃辛受苦为大公众。

我一没文才,二没口才。大事做不全,小事勤做做。能吃上三顿时改吃二顿,省下一顿帮上一个受苦人。听从同志哥支配,出力时出大力,玩命时爽快献出身家性命。

简洁明快,是典型的通东话,其具有乐观、向上、向善的声腔特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部作品是以主旋律为情感基调进行内容叙述。

多用谚语、歇后语

谚语、歇后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书中,时不时用谚语和歇后语,从而让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

比如第三部分(中篇)开头:

二婶娘叮嘱长顺:跟了扣扣出门寻钱,上点心,灵动兮。一针一旁撇撇嘴:船行八面风,才灵动呢。他呀,床底下放鹞子,出个门也难呢。她扔给长顺包袱,说:换洗衣裳齐了,好上路了。二婶娘:出力帮手带两件。扣扣:我带着呢,一根扁担两根担绳。轻了一人挑挑,重了两人抬抬。

这段话中,将通东民间语言本身具有的机智、明快、含蓄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提升艺术表现力

雅俗并存,通东方言本身具有几百年的发展史,方言俚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读者的认可度。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如果一直使用普通话,在遇到特定语境时,往往会出现表达障碍的情况,灵活运用方言俚语,则可以有效规避这一缺陷,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比如“丢钱”这一段:

冷不防扣扣一头跌进,接不上气,吐不出声。鲍枫:扣扣急成这样,定有重要事情发生,慢慢说,天塌下来有高个子撑着,脑瓜开花有双肩抬着。扣扣阿哇阿哇掉眼泪。鲍枫喂了他两口水。扣扣呛水没咳出半个字。徐浩:我的同志弟啊,侦察到啥敌情,急成个结巴,指望你当个侦察兵呢。鲍枫:扣扣你朝远处望,试试唱歌打号子。扣扣:号,号子。垡垡垡,垡耙。鲍枫:对头,顺着说。扣扣:垡耙垡耙,垡耙掮上天,烂泥坷子分两边,一垡耙垡下去,不见金钱银钱在眼前。钱?钱?鲍枫:钱少了?钱丢了?钱抢了?扣扣:钱没了,偷个精光,还有黄金板子呢。

字里行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冲击,能让人在震撼、焦急之中感受作者表达的内涵,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张力。

丰富人物形象

翻开《八棵榉》的任何一个章节,总能发现用方言俚语刻画人物形象的情况,可以让读者从更深层次感知人物,提升作品的表达效果。如刻画人物形象时,用“脚不驻、手不停、肩不歇、嘴不闲、唤着跑、唱着走”等词语进行描摹,活灵活现地描述当地人与生俱来、土生土长的性格特点。

如这一节:

扣扣听出了门道,掂量自个儿修过渡船,拉过大锯小锯,鼓捣过长凳方凳小趴凳。装订出高低有别的木匣子不为难。他说:你把字板交哪儿啊?组长:人力资源部招工呀。扣扣:交我得了,像董事长为我量身定制的。组长:邪了,创意刚出炉,先知先觉呀。不问你来路多大,我得按程序交人力资源部,能耐大自个儿周旋去。扣扣:马上成为同事了,顺水人情也不送,多烦了。

简简单单一段话,将复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正因为大量方言俚语的应用,使故事更具有地方特色,并且也更加妙趣横生。

有辨识度的语言风格

综观整部作品,方言入书是其独特的文学标志,作品始终氤氲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下部的开篇这一段,应该是个典型。

细风进门床头唤衣香,说贴身丫头找上门来了,安心当光荣妈妈吧。扣扣拦住细风交谈:她要的是儿媳妇,再贴身的丫头不喜见。细风:这是题外话了,不在我职责范围了。你在稻麦家怎说来着。扣扣:题内题外分不清,麦粒加麦芒满满斗,笼统韶叨着,待两人见面对上话兴许她心里泰然了。

这样的语言,生动逼真,趣味满满,具有很强的个人辨识度。只是这种独特性往往是一柄双刃剑,同一语系的读者会视若珍宝,另外语系的读者又会嗤之以鼻。加之当前方言俚语的生存空间日渐缩小,大量有文化含量的词汇和新生词汇,都只能用普通话来表达,方言使用区域范围越来越小,加速着方言的式微。与方言俚语同步流失的,是文化传承的危机。有专家担忧:一旦方言俚语消失,很多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就无法生存,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必然遭到破坏。所以,不断有专家学者发出拯救方言俚语的呼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孙雨舟先生无疑做了一件好事,也应该是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另一大收获吧。

2025-02-16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9200.html 1 3 《八棵榉》:用方言俚语演绎文化寻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