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青
近期,我市各中小学正式开学。和往年相比,今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间由10分钟提至15分钟,每天上午、下午大课间保证在30分钟以上,全市所有小学本学期开始落实“一天一节体育课”。(2月14日《南通日报》)
课间10分钟,是很多人校园生活的经典回忆,承载着欢乐与期待。课间是学生调整身心、释放情绪、社交互动的重要时间,有助于缓解学习疲劳,促进精力休整恢复,为下一节课的高效学习奠定基础。如今课间休息延长到15分钟,这多出来的5分钟,时间虽短,意义不凡,既是科学教育理念的深化,也有着浓厚的教育改革意味,更蕴含着对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深切关怀与智慧考量。从人的一生长远来看,年少时,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身心健康更为必要。慢下来,促进学生心智健康成长,才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长久之计。
政策的出台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落到实处,让这多出来的5分钟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确保按时下课,把课间休息时间真正交给学生。学校和老师不能把课间15分钟当成“嘴边肥肉”,随意“咬上一口”,不是拖堂就是布置额外作业。凡此种种,就让延长的课间休息失去了意义,达不到真正的效果。学习和休息从来都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劳逸结合才能提高效率。长期坐在教室,鏖战于书山题海,不运动不休息不社交,无益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者重新审视课间休息的价值与意义,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归根结底,落实课间15分钟,不在时长而在内容。课间不应仅仅是学生放松和休息的时间,更是他们发展社交技能、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的重要时段。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课间活动计划,加强对学生课间行为的引导。比如,对低年级学生组织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一些体育竞赛、书法绘画展示等,同时补充必要的体育器材,提供活动场所,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多元、有趣的课间体验。
此外,课间时间的延长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更加注重课堂内的知识传授,现在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课间活动的管理者转变为共同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享受课间时光,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不仅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还能让教师更加摸准学生的性格特点,从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如此,课间时长在“增量”的同时,亦能“提质”。与此同时,在忙碌紧凑的课堂之后,这段额外的空余时间,也为老师们提供了更为从容的教学准备空间。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有益尝试,共同创造张弛有度的校园生活,让这15分钟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快乐时光”,而非另一种形式的“规训时刻”,以此放大改革举措的“蝴蝶效应”。
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与培育健康。课间休息时间短暂而珍贵,每一分钟都应该成为学生释放天性、增进友谊、激发创造力的好时光。新学期开始了,我们期待当下课铃声响起,每一位学生都能放下书本、走出教室,让疲劳的眼睛在蓝天的怀抱中得以放松,让紧张的大脑在清风吹拂下恢复活力,让青春与活力交织成校园里最动听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