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栩如生
儿时的冬夜特别漫长,晚饭过后,低矮的厨房里,柴火锅灶散发的暖气还未散尽,一家人围着火盆,谈说着那个年代有着槐花般淡香的日常。
父母先是谈谈家事,说说生计,讨论一下粮食与籽种,五谷与六畜,无形的生活就变得有棱有角,土地与庄稼就看得见摸得着。然后再讨论一下孩子的穿衣吃饭,人情往来,村里村外的新鲜事。看看大人们讲得差不多了,我们就央求母亲讲古今。母亲不识字,但自小从读私塾的大舅那里学到不少国学,一来二去,耳濡目染,母亲竟记住了不少句子,还会活学活用,让我们受益匪浅。喜欢听书的母亲,每次赶集时都会在街头说书人那里停留,听得如痴如醉,要不是考虑家中还在等着做饭,估计非听到散场不可。
晚饭后,就是母亲摆书场的时候了。母亲会把听来的故事重新加工,用自己的语言、语气来讲述,好让孩子们都能听懂。母亲坐在散着温热的土锅灶一侧,我们兄弟姊妹六人围坐在她身边,顶小的我在母亲嘴巴下仰望,中间的姐姐们看着母亲的脸,大个的哥哥们在后面,父亲则被挤到了一旁,默不作声,微笑着观望。没有锣鼓,没有伴奏,只有尖厉的寒风在树梢吹着哨子来点缀母亲的演绎。与那些长篇巨著相比,脚踏风火轮的哪吒更让我们喜爱,因为情节生动,即使碎片化讲述,甚至只需要一个情节,也让我们着迷,欲罢不能。母亲讲述的勇敢、正义且不畏强权的小哪吒,让我们由衷地喜爱并深深钦佩。
“小哪吒往天上一跳,混天绫朝海里这样一甩——”母亲说,“那个红绸飘带马上喷出一个个通红的大火团,一下子把龙王三太子包住……”故事开始了,嘈杂的老屋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小英雄再次走进了我们小小的世界。
“这个红飘带怎么这样厉害!”我们惊奇地问。
“你说红飘带是吧,哪吒在海边用它蘸水洗澡,一放到水中,把整个东海都映红了。在水里这样摆一摆涮一涮,整个东海都要晃动,那摇一摇呢,天地都在动弹。哪吒洗澡时来个狗刨、再扎个猛子,东海龙王的水晶宫都在摇晃,就听龙宫里的锅碗瓢灶一阵乱响……”母亲补充道。
“哎呀,怪不得龙王要生气呀。”哥哥说。
“小哪吒脚踩风火轮,在大海上飞一样跑来跑去,火尖枪没注意划到了水面,水就喷起八丈高水花——”母亲说,“哪吒与海怪搏斗已经有三顿饭时间了,就是我从街上走到家、来回走三趟这么长时间,是的,到现在还没分出胜负呢……大海上雾气腾腾,已经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了——”母亲的描述,让我们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我们只想让小哪吒在这场战斗中胜利。
“你看,哪吒一个翻身,像开春后我们家堂屋里的燕子一样,轻松地躲过了兵将的包围”,母亲的解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哪吒,就在我们的头顶飞翔。
“小哪吒一使劲,跳到了更高地方,就像老鹰那样飞起来,看清海怪后,马上又像大老鹰抓野兔那样,从上到下对准海怪一枪刺下来……”这时候,母亲停顿了一下。
“妈妈,小哪吒是不是赢了?”“小哪吒胜利了吧?”“小哪吒你太厉害了!”我们纷纷问询,想得到答案。
“是的,这次赢了,但不能总是赢,有输有赢——就像人做事一样,有输就有赢,有赢就有输,一样的。”母亲说,“只要继续下去,不服输,想方设法,你大多数都能赢的。”
母亲生动的讲述,至今想来仍有哪吒的模样在眼前闪现,风驰电掣,纵情驰骋于天地间,横扫千军,势不可挡,实在让我们惊叹与痴迷——能同时施展多种神通和法术的三头六臂,变幻莫测的乾坤圈,过火焰山等等,哪吒给了我们太多的神奇想象。同样,母亲对故事的独特解读,也让我们从小有了顽强拼搏、不畏困难、不惧失败的进取意识。
让时间回到蛇年春节,由饺子编剧并执导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百亿。这部动画讲述了天劫之后,哪吒、敖丙的灵魂保住了,很快将魂飞魄散。太乙真人用七色宝莲给他们重塑肉身,但遇到重重困难,哪吒、敖丙的命运牵动着亿万观众的心。
《哪吒2》不仅完成了动画技术的跨维度突破,更重要的是在传统文化基因中植入了后现代的思考抗体。在数据洪流冲刷个体存在的当下,每个观众都将从哪吒撕裂赛博天空的代码光刃中,看见自己对抗系统暴力的精神倒影。我们曾经从简单的故事情节里品味过的神话魅力,在懵懂时代体会过的亲情与叛逆,那些简单真实而又单纯的往昔已渐渐隐入天际云霞。如今,当太乙真人葫芦里的浊酒正化作数据流时,陈塘关的城楼上已布满全息符咒。这部引爆春节档的国漫新作,将反叛精神浇筑成赛博道场的青铜剑,劈开了传统神话与Z世代语境的次元壁。当今天的哪吒在虚拟乾坤圈里横冲直撞时,弹幕化的天劫咒如蝗虫过境——这分明是数字原住民对抗算法桎梏的现代寓言。
回眸哪吒留在我们70后这一代人心中的童年印记,就会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哪吒闹海》(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那是童年对正义英雄的具象认知。之后陆续接触到不同哪吒的人物形象,如各类戏剧、木偶等传统戏曲形式,同样会给我们带来难得的欢愉。再后来央视播放的电视剧《哪吒传奇》(2003年),我们虽已不是少年,却也看到了新一代少年儿童获取了“少年英雄小哪吒”这一新的文化符号,哪吒敢于质疑龙族特权,培养了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又过了十多年,导演饺子的《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问世,观影人次剧增,片中对亲子关系的重构引发00后情感共鸣。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85%青少年观众认为该片“打破成见”主题强化了其应对校园压力的心理韧性。不同时代对哪吒故事的讲述,维系着亲情间的交流与沟通,并通过故事的演绎来完成父子关系现代化重构。历代创作者持续注入新解读——从强调集体主义的舍生取义,到张扬个体的命运抗争,始终传递着敢于突破限制、坚守本心的成长启示,这种文化传承机制使传统文化IP持续焕发育人价值,构成了中国儿童共同的精神基因。
不同于第一部中父子对抗的经典叙事,《哪吒2》里的哪吒已不再是懵懂少年,开场便有了英雄气质。在当下的叙述里,敖丙的龙角无疑已进化成神经接口,与哪吒联手战斗时,他们在脑机云端对决中,观众看见的是两个被系统标记的“异常数据包”在相互验证,不断撤换,互相救赎,完成了各自的使命。
当肩负龙族使命的敖丙用冰霜符文改写防火墙时,那串攻击代码分明是《周易》卦象的二进制转译。这部裹着神话糖衣的赛博启示录,最终让魔童的戾气化作破译命运算法的密钥。当片尾哪吒在三昧真火补全了重塑肉身后,挣脱阐教无量仙翁的枷锁破鼎而出冲向云服务器时,我们突然看懂了这个时代的困局:每个人都是系统里的bug,而叛逆或许才是修复世界的补丁。我相信,如今的这一代新人,已经完成“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未来,他们一定会完成“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
母亲曾经在土灶房里为我们演绎的哪吒,在踏着风火轮冲向云霄的那刻,炉膛里蹦出的火星如今已在梁柱间织成金网。哥哥曾跳上长条凳,喊着等我长大,定要造个比风火轮更快的铁马,他扬手时带起的风掀动过墙上的日历,如今他在斑驳的光影中,恰似陈塘关百姓目送英雄时的民众,和我们一样,他的热爱还在,敬仰还在。母亲在讲述的间隙,用木柴拨开火盆里的灰烬,露出煨熟的红薯,留下了沧桑岁月里的温饱记忆。那一晚,我们在哪吒的故事里吃出了暖心的救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