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明
“黄海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担承……”1942年春,一群穿着新四军军装、唱着校歌的青年人出现在黄海之滨的海门县海复镇,入驻张謇状元创办的垦牧校,这里从此成为了培养新四军军政干部的摇篮——抗大九分校。
上图:垦牧校旧址,下图左起:抗大九分校校舍,抗大九分校旧址外景,抗大九分校在海上坚持学习和斗争。
粟裕率一师东移海启
1941年12月,日军加紧对大江南北的控制与掠夺,苏中新四军一师驻地东台三仓地区面临三面日军重兵围剿、一面临海的态势。苏中党政军及后勤单位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关键时刻,粟裕果断作出一师海上东移海启的决定。
为做好战略转移,粟裕先前部署一师三旅陶勇率部东进海启,开展游击斗争,建立敌后根据地,策应大部队的开进。1941年1月,一师率领师部机关租用18只渔船在弶港上船,从海路向海启转移。经过20多天的海上与敌周旋,于1942年2月22日,抵达吕四彭家套上岸,与先期到达的一师三旅会合。
粟裕来到海启后,日伪军闻讯尾随进犯,对海启进行“扫荡”。粟裕组织官兵对来犯的日伪军进行狠狠打击,并在日伪军占领吕四镇后,派出部队进行打扰性打击,迫使日伪军退出吕四镇、缩回海门四甲坝。粉碎此次日伪军“扫荡”后,粟裕率师部移至海门县海复镇,将师部设在海复镇通海垦牧公司。
抗大九分校成立
随一师来海启的还有一师的教导队——抗大苏中大队。
抗大苏中大队是1941年9月新四军盐城抗大五分校的部分干部,奉军部命令,与新四军一师苏中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合并而成立的。抗大苏中大队到达垦牧公司后,由于当时海启战事较少,有一个稍微安定的环境,并且靠近一师师部,有开展教学的良好机遇。于是,粟裕着手对抗大苏中大队进行改造,将校址设在海复镇的垦牧校。
垦牧校是张謇于1920年筹建的南通师范附属垦牧乡高等小学校(简称垦牧校),拥有校舍113间,是当时苏北规模最大的乡村学校。1938年,南通城沦陷后,通州师范迁至垦牧校的四合院,又称“通师侨校”。
1942年3月,抗大苏中大队第一期招收学员千余名,在垦牧公司举行开学典礼。5月,新四军一师根据华中局的决定,将抗大苏中大队正式改为抗大九分校,粟裕师长亲自担任校长,刘季平担任副校长,张日清担任教育长,谢云晖担任政治部主任。学校设军事队、政治队、参谋训练队、青年学生队、地方武装队、电台训练队、会计培训队等7个队,另附设一个医务干部训练队,全校教职员共600余人。全校以抗大相关大队为骨干,吸收从上海、苏南、苏北各地来的爱国青年学生、工人和从部队、地方抽调来学习的学员。
理论与实际并重
抗大九分校坚持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和少而精”的教育方针,坚持教学与革命斗争相结合,对学员集中进行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着力培养军政兼备、素质全面的学员。
军事教育包括理论课和战术课。理论课主要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著作,战术课以进攻战、游击战、夜战为重点。军事教育的野外演习时间多于课堂讲授时间,每月有若干次紧急集合,日常行军中进行通信联络、连疏开、夜袭等演习。教学上采取课堂上研究情况、自由讨论、最后总结的方法。有时召开战斗回忆晚会,总结实战经验。教育侧重点是游击战、夜战和刺杀。因子弹不多,靠近战肉搏拼刺刀,天不亮就集合学员起床全副武装跑步、练刺杀。
政治教育以社会发展史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为主课,帮助学员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认清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特点以及革命的动力和革命的目的。党的基本政策教育重点是解决对党的政策上的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提高政策水平。校部还经常集中全校人员,由师首长和校领导作时事报告,进行形势教育,展开讨论,增强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讨论和课后辅导制度,提倡独立思考、发扬民主。课堂上允许质疑,讨论中鼓励争论,因而思想活跃。
文化教育以语文课为主,算术课其次。对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进行扫盲:对初小水平的进行语文、算术、自然、历史等教育;对少数文化稍高的进行阅读、写作指导等。九分校绝大部分学员是工农干部,学文化是他们的共同愿望,他们迫切要求不仅在政治上翻身,在文化上也要翻身。九分校用50%、最多时达 80%的教学时间进行文化教育。在流动的情况下,学员们把门板当黑板、背包当凳子,双膝是课桌;上课时全副武装,战斗打响了,还在上课的学员背起背包扛起枪,跑步上战场。他们勤奋学文化,白天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晚上在暗淡的油灯下学。行军时背包后面插上硬纸板做成的字牌供后面的同志识字,休息时用树枝在地上划着练字。经过抗大九分校学习的工农干部,初步掌握了文字工具和一些基础知识,获得了学习军事、政治和专业知识的钥匙。
一面战斗,一面学习
一面战斗,一面学习,用战斗保卫学习,这是抗大九分校办学的最基本的特色。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抗大九分校一直处于频繁战斗、高度流动的状态,学员们一手拿枪、一手拿书,一面行军战斗、一面坚持学习。当日伪大举“扫荡”的时候,学校主要是行军作战,但也不放松学习,利用有利时机学习;当“扫荡”间隙或情况比较稳定时,主要进行教学,但也不放松日常的战备工作。在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情况下,抗大学生白天上课、晚上根据情况展开行动,和军民并肩冲锋在抗战第一线。
1942年5月底,盘踞在启东吴仓港的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范巧林部,和日汪勾结一起。他们不打鬼子,专搞反共摩擦,破坏抗战,欺压百姓,民愤极大。粟裕决定除掉这个祸患。当时粟裕身边只有3个连,兵力不足,特派抗大九分校三中队参战。6月3日晚,抗大三中队袭击汇龙镇伪军成功后,又冒雨奔袭吴仓港范部,在其他7个连队的配合下,经过40分钟的激烈战斗,生俘范巧林部200余人,缴获敌人电台一部和全部枪支弹药。这一仗为开辟启东东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出操、跑步、站岗、放哨、到上课、打靶、投弹、急行军,学员实行严格的军事生活,练就一身虎气。学校实行“学习集体化、生活军事化、行动战斗化”,枪不离身,一切行动听指挥。他们铺着稻草统一睡地铺;一个排一缸玉米饭,听哨声统一开饭,规定吃饭时间,吃稀饭8分钟、吃干饭6分钟,听到哨音立即集合。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大家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在抗日实战中练就本领,抗大九分校为根据地源源不断输送各类抗战人才。一时间苏北成为抗日青年向往的“圣地”,不少有志青年克服种种困难,千里迢迢来到海复镇,加入抗大九分校的行列。
传播真理,宣传抗日
抗大九分校在海复镇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通师侨校、垦牧校的师生联合举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传播真理,宣传抗日,密切了革命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军队的士气与力量,给广大民众莫大的鼓舞。
“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一师师部在通师侨校操场举行盛大阅兵式,粟裕登台检阅并作了重要讲话。抗大九分校和特务营在操场上举行阅兵式、团体操表演和刺杀比赛,为全体师生和当地群众表演。表演时学校附近的大路上都挤满观众。规则的队伍、整齐的步伐显示强大的军威,坚定了广大群众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心。
“五四”青年节那天,通师侨校学生在一师师部和抗大九分校的帮助下,举办运动会。参加者还有战地中学、能(仁)海(门)联中等校师生。运动会上举行了游泳、篮球、田径等项目比赛。粟裕师长亲自参观运动会,并为获奖的同学颁奖。
当天晚上,新四军一师师部与启海行署在垦牧公司广场举行盛大的“五四”青年节纪念大会。参加活动的有抗大九分校、通师侨校等驻地附近的教师和学生。粟裕在2000人的群众大会上,作《认清形势、团结抗战》的报告,会后大家一起观看一师三旅服务团演出的《大红灯》等宣传抗日救亡的节目。
转移海上,北上办学
1942年6月15日,日伪军3500余人分九路“清剿”我苏中四分区,形势十分严峻,抗大九分校奉命突破封锁线,撤离启东。全体师生从吕四港附近的三甲镇入海乘船北上。在海上生活时,集中上课已不可能,主要以分散自学为主,教员分散下队,组织分组讨论和辅导,生活十分艰苦,淡水吃完,用海水拌的元麦炒面,难以下咽。经过十多天海上漂泊,师生向弶港转移。
抗大九分校离开海启后,辗转于新四军一师苏中的一、二、三、四分区和三师的盐阜区以及六师的苏南地区、二师的淮南地区、四师的淮北地区,在极其艰苦残酷的条件下,在激烈复杂的斗争中,一面学习,一面战斗,为革命培训了3000余名干部,这批干部大多数成为抗战时期的栋梁之材,为夺取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大九分校虽在海启只办了三个月,但为革命培育了红色基因,为抗战输送了干部队伍。海复镇也因此成为红色摇篮的发祥地,迎来一批批参观者,使这个滨海小镇为更多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