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时 评

以“企业感受”破局“执行温差”

□朱志成

日前,上海、江苏、广东、湖南、河北、山东等十余个省份不约而同将“新春第一会”主题锁定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以优化“营商”实现“赢商”,为蛇年招商拉开序幕。

这场全国性的营商环境改革热潮,既是对中央“放管服”改革工作的延续,也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提高政府经济治理效能中的一个深刻转向:营商环境已从“政策工具”不断上升为“治理手段”,其核心不再是单纯的“制度供给”,而是如何以“企业感受”为落脚点,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转变政府职能从政府本位向服务本位跃迁,从制度善意向执行同温转变。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如果土壤被破坏,损害的必定是土壤上种植的庄稼。在现实中,个别地方政府往往忽视对土壤的保护,依旧以惯性将“优化”等同于“政策加码”,容易忽略在具体执行中的“摩擦力”。这也是导致善意的政策与企业的感知产生较大“温差”的主要原因。比如在今年春节期间,山西省大同市一家店铺因没有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把室内外的灯都打开,被多名工作人员私自撬锁进店将灯打开,严重侵害了小微企业和群众的切身利益。再如前几年河北省霸州市政府部门以各种名目乱收费增加企业负担的问题,更是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引发了广大企业和群众的强烈不满。

显然,这些破坏营商环境事件的背后,也充分暴露了部分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随意将“管理”凌驾于“服务”之上,以“看得见的手”越界干预市场经济,权力的任性直接动摇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当然,大部分地方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主动创新创造,积极从“管控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上海要求普惠性政策听取意见原则上中小企业比例不低于50%,推出“政策演算器”数字化工具,精准匹配惠企政策;扬州经开区推行“反向评价”机制,将企业体检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南京鼓楼区设立“拨投结合”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

优化营商环境,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政策法规要清晰稳定可执行。当各地竞相发布“营商环境N.0版”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决定企业投资信心的,不是政策版本的数字迭代,而是权力是否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不是考核指标的琳琅满目,而是企业能否感受到“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从“新春第一会”的热潮中,我们既看到了地方政府“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但也需警惕运动式执行的潜在风险。唯有将“企业感受”升华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坐标,才能真正让制度创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方能破解“政策热、企业冷”的困局。

2025-02-20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9616.html 1 3 以“企业感受”破局“执行温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