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广玉兰

独特的南通六角板鹞

□安铁生

我为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之乡之一而骄傲,但又为春风里天上少有传统的六角形板鹞而叹息,就像濠河六桥之里买不到筒炉缸爿,实在是一种缺憾。早过了古稀之年的我,回想起少年、青年时玩的南通最独具特色的六角板鹞,总是情深深意浓浓。

制作之前我们是用烧灶火的柴草中芦苇的上半部分,选细圆实匀的集中在一起,扎成长方形及菱形框架各一,交叉组合后成六角框架。由于芦苇强度不大容易损坏折断,后来改用裂了的晒衣竹竿,然后锯切竹段、剖刮篾条,家中的锯刀、菜刀、剪刀、铅笔刀全用上,由于刀口不甚锋利常常弄得手指皮破血流、伤痕累累,方可将条形均匀的细篾扎成长方形框和菱形框,两框叠加交叉点用线扎牢,便构成南通传统的六角形风筝框架。还要取做饼的食用面粉冲成糨糊,找合适纸张平整地粘贴在框架上,边角包转要平整牢固。再将长方形的上两只、下两只及菱形框左右支出的两只角,共六只三角形用墨汁涂上黑色,中央用红颜料画上一只鲜艳的圆,或找大红纸剪贴个大红圆,在下面两角系上Y形细绳,挂上一条粗细合适的麻绳作尾巴;上面两角及红圆心当中穿上拉出三根线,成三棱形状在离风筝面一尺左右打结,连上放风筝长线的头,就可以到室外放飞了。

整个过程大人们从不帮忙,全是我们自己苦干,常常做好后发现篾条厚薄粗细导致一边偏重,飞上去倾斜而落地,尾巴过轻或过重,飞不高或飞不上去,还有飞上去了,纸上刮出小洞漏风而不好放飞。其中只要有一种毛病就玩不起来,花了两三天时间做起来的东西没用了,这是我儿时制作六角风筝的艰辛。但做得好了、飞得高了,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讲究的还扎上大小不同的哨口,在空中唱歌给大家听,当然是最为风光的了。那时我老家虽在濠河内东岸,但春天常听到城东城北农村放飞超大六角板鹞的声音,有时能看到其黑点身影,大多找不到它在哪里,但板鹞发出有起伏沉稳的“嗡——嗡”之声通宵达旦,亦常在此舒服均匀的声响中渐渐睡去,天亮了发现它还在为我们吟唱……

“杨柳叶儿生,伢儿放风筝。”江海大地的南通地势平坦开阔,春风浩荡之际昔日随处可找到放飞风筝的地方。南通传统习俗一般从正月半开始,到立夏前停止,过后就少有人放风筝了。南通风筝主要分“板鹞”和“活鹞”两种,“活鹞”又叫“活风筝”,即现在的造型风筝,一般取材于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古人神仙等,其艺术性较强、形象逼真而活灵活现。而“板鹞”又叫“板筝”,为平面结构,微型的仅巴掌大小,大型的达丈余,比昔日家庭门板还大。现在风筝博物馆里发展成“连星”样式,有七连星、九连星、十九连星,乃至几十上百个六角风筝,连扎组合在一起的高档艺术品,这在我们儿时是没有见过的。

旧社会,南通人放风筝,是为敬献神灵祓除不祥、祈求消灾降福。古人还认为,风筝是白虎星,放风筝是将“白虎星”送回天空。从前放飞大型六角板鹞是很隆重的事,上天之前先供奉在正屋,要烧香烛纸马,恭敬如神。放飞时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分两组,同时行动配合默契,拉绳的人分头把二把三把有序进行,头把手肯定是经验丰富、身强力壮者方可胜任。

放风筝最忌摔落到居处,如不小心落在人家屋上,认为是大大的不吉、“不顺遂”的事。因为风筝是“雷公”的化身,会有“雷打火烧”之灾。于是放飞者赶紧带上香烛纸马、鱼肉老酒,去那人家赔礼道歉,磕头烧香烧利市,然后才能将风筝取走。即便是小孩不慎将小风筝掉到人家屋顶,主人也要爬上屋去,取下风筝,扯掉哨口,撕坏鹞面、踩碎骨架,然后丢入河滩或荒地,以去晦气表示惩戒。

小时候,我曾看到精明的六角板鹞制作者,从药店借来戥盘秤,要将对称的竹篾达到同样的分量,以利上天不倾斜不翻跟斗,这是很有道理的准确做法。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说:“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个短片,是介绍滇式风筝艺术传人的。他说扎风筝,要想风筝飞得高和远,一定要把风筝扎得中、正,只有‘中正’,风筝才能飞得高和远。由此我们也可以想到,做人要走得远,就一定要中正,所谓‘中正平直,方得始终’。通过这位扎风筝的艺人,我们就能体会到应该怎么样去做人。”这就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我还曾听长辈说过,南通六角板鹞主要用红黑两色,犹如京剧里红色脸谱代表忠贞,黑色脸谱代表正直无私,刚直不阿。放飞六角板鹞亦可谓浩然正气冲天了。

2025-02-20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9622.html 1 3 独特的南通六角板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