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课桌式培训为车间课堂,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气,一切从现场实际出发,安全专家帮着查隐患、开良方,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理解。”20日,提起“车间课堂”,上海嘉朗实业南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盾直言,对于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开展自查自纠很有帮助。
如何在不增加企业检查频次的同时有效提升安全监管效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我市在工贸行业推行“监管人员+行业专家”检查指导模式,对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就地开展同类企业小班化“车间课堂”示范性教学。自去年底以来,市县两级累计开展100余场,覆盖各类安全管理人员、班组安全员7000多人次。
立足实际,创新推出“车间课堂”
“这个液氨储罐顶的安全阀为开放式,一旦储罐超压,安全阀泄压,液氨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后果不堪设想……”日前,“车间课堂”开设到通州湾示范区一家涉氨制冷企业生产车间,安全专家针对该企业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对属地安全监管人员和同类企业安全负责人进行详细讲解。
市应急管理局基础处处长东鑫介绍,全市有工贸企业2.6万余家,涉及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多个行业,可谓点多、面广、量大。针对工贸行业中小企业占比居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管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一实际,去年11月起,市应急管理局创新推出“车间课堂”,将培训课堂搬到车间一线,开展现场互动式教学。
“一般来说,上午监管人员、安全专家深入一家企业检查,下午再召集这一片区同类型企业参加‘车间课堂’,专家现场深入剖析问题隐患,讲清问题隐患是什么?违反哪条安全法律法规或标准规范?如何整改以及不整改带来什么后果?这样就能便于同类企业举一反三,开展自查自改。”东鑫说,这种把检查节奏放慢、把问题隐患查实、把安全培训讲细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更加便于企业消化吸收,达到“监管一家、规范一片”的效果。
现场授课,学习接地气更走心
“车间课堂”形式新颖,直击企业实际需求,现场答疑解惑,得到了不少企业的称赞。某涉氨制冷企业安全负责人华鹏在接受采访时说:“隐患在哪儿,专家明确指给我们看,具体原理仔细讲给我们听。这样的培训很接地气,我们很受启发。”
“之前,我们为压降生产成本,过氧化氢和保险粉等危化品的单次进货量较多,导致仓库存量较大,有时还将危化品进行混放,现在想想真是后怕。”某纺织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参加以“危化品使用安全”为主题的“车间课堂”后,企业积极调整生产计划,减少过氧化氢和保险粉等危化品储量,完善危化品仓库通风、防火、防爆、防泄漏等安全措施,并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培训,组织现场处置演练等。
“以前在会议室参加培训,基本都是企业负责人或者安全负责人,回来再将学习内容进行传达,有可能会变形走味。现在培训直接送到车间一线,生产管理人员、岗位人员都能面对面听课,针对性更强。”李盾说,针对之前专家检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企业已完善了粉尘月清扫的管理制度,并对部分报警装置进行了升级改造。安全管理措施跟上了,企业发展才更有底气。
资源共享,互助互学共促提升
工贸行业危险有害因素种类和数量多,尤其是粉尘涉爆、涉氨制冷、金属熔融以及有限空间等较大风险作业环节,一旦管理不到位,极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结合此前“车间课堂”中安全专家的检查诊断结果,市应急管理局特别编制了“厂中厂”、粉尘涉爆、高温金属熔融等企业重点岗位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手册以及常见问题隐患解读图鉴等多部指导手册。
东鑫说,每一本手册对应一个重点领域,从基本概念、相关法律法规、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工艺流程介绍、常见隐患问题分析等方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全方面解读,尤其围绕重点领域企业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着重对风险相对较高、常见典型的隐患进行分析和阐述,有效帮助企业破解“查什么、怎么查”的难题,避免同类问题在同类企业中反复出现,防范和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此外,我市聚焦粉尘涉爆、金属熔融、有限空间等重点行业领域,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原则对企业进行分类编组,成立安全协作组,定期召集成员单位开展形式多样活动,互学先进经验、互鉴管理模式、互查安全隐患,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共同提升、区域安全质态共同发展。
本报记者 俞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