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江海文学

桃花正红(小说)

□朱洛嬉

万绿湖畔的桃花,那是真的美。群山脚下,绿树林里,忽地盛放了一树,再一树,花瓣密密匝匝,粉粉嫩嫩。春风拂过,一朵一朵花瓣醒来,惹得蜂啊蝶呀,人呀相机呀,齐齐往那儿挤。框景里粉花绿水,薄雾红阳,极是一幅江南水墨春和景明。

桃花初放时,村里人开始做一种历史悠久的美食——艾粄。这也是一个艾草葳蕤的季节,炒了芝麻花生,拌点砂糖,酿进艾草粄皮,蒸一蒸,咬一口,像是将春天吞进了肚子里。

村里老一辈都会做艾粄,尤其是杨梅婶,做的艾粄拉皮流馅儿,十分馋人。城里人知道杨梅婶的手艺好,争着来买,有时候还带着孩子,兴致勃勃跟着一起包艾粄。吃饱喝足,打包带些回去送人。

一传十,十传百,杨梅婶成了微信圈里的艾粄网红,订单络绎不绝。她五十多岁了,吃着绿色健康的自家青菜,喝着甘甜养人的万绿湖水,整天乐呵呵,精神头足,走路带风,和年轻人没什么两样。可订单多起来,她一个人忙不过来。找年轻帮工吧,多给些工钱,相当于白干了,少给些工钱吧,怕人家不乐意。正愁呢,常客小美找上门来,里里外外帮了她两天,把她感动得说了两宿掏心窝的话。

第三天,小美要走了,杨梅婶百般不舍,装了好些艾粄,悄悄把两百块辛苦费压在艾粄盒下,让她带走。

当天晚上,小美打来电话,说愿意帮着做艾粄事业,就是不知道杨梅婶想不想做大做强。

“当然想哇,你觉得怎么做比较好呢?”

电话那头,小美娓娓道来:“先做一份商业计划书,找投资,找股东。等钱到位,在城里租一个厂房,把生产线拉起来,这边机器洗艾草,那边煮艾叶,另一边和面和炒馅。粄皮和馅料都处理好,机器包好一个装袋一个,滚入冰鲜箱,客人拿到手蒸一蒸就可以吃。另一种熟的呢……”

杨梅婶笑着打断小美,说这事成不了。小美说她考察过食品加工厂,这是很容易做到的。杨梅婶却说,正是因为很容易做到,所以才成不了。

这下,把小美说糊涂了。

杨梅婶急匆匆挂了电话,此后,不管小美怎么游说,她就是不为所动。她宁愿少接订单,或忙到深夜,也绝不答应融资开工厂的事。

小美呢,越发上了心,觉得有杨梅婶这个金字招牌,加工厂绝对能成。除了艾粄,还有桃酥绿豆糕……盆满钵满,指日可待。

这不,这天,她又找上门来了。

杨梅婶见小美不死心,也不跟她唱反调,带她逛了一圈,问村里美不美,和城里比,是村里美,还是城里美?

小美指着山山水水高兴地说:“婶啊,你看,城里哪有这样绿的山,这样碧的水?村里美,美在天然、绿色,像一幅幅山水画。城里呢,当然也是美的,可那是建筑美,工业美。这两种美截然不同,无法比较。”

“你更喜欢哪种美呢?”

“我嘛,当然更喜欢山水美了。”

“为什么呢?”

“因为她空气清新绿色健康,温润养人……”小美说到这里,霎时明白了杨梅婶意有所指。她望着眼前景致,翠树红花,燕舞莺歌,又想到手作艾粄的传统滋味,竟呆住了。

“吃一个。”杨梅婶递来一个艾粄。

小美接过咬上一口,皱了眉头,“婶,这味道不对啊。”

“你电话说来,我昨晚让人去超市买的。”

小美低下头,陷入了沉思。

又一个桃花灼灼,燕子衔泥的早晨。小美春风满面地引着一批大学生找到杨梅婶,说将住在村里,做一个艾粄、畲族蓝等传统手工艺的调研报告,暂时不走了。

杨梅婶乐坏了,端出热气腾腾的艾粄和石磨豆浆,给客人们吃上。咬着散发浓郁艾草清香的甜粄,他们赞不绝口,纷纷说在城里吃不到这样天然的好味道。

小美说:“那是当然,杨梅婶亲手做的艾粄,吃的就是纯天然,无添加。就好比化工印染的布料,和植物浆染的畲族蓝,能比吗?”

众人连说当然不能比。

杨梅婶惊喜地看了看小美,会心一笑,说:“天然的味道,需要一手一脚捶打、揉搓、翻炒、炖煮、慢熬,少一步功夫,味道就不一样了。”

小美接过话茬,说:“对啊,添加剂的东西吃多了,更显出原始手作的珍贵。这才是真功夫,是古久的情怀和回忆。”

杨梅婶频频点头,笑得如同枝头桃花。小美告诉杨梅婶,她准备在村里建一个大学生实习基地,利用“村校合作”模式,吸引有才华的年轻人回来建设美丽乡村。艾粄和畲族蓝,就是第一批重点传承、推广项目。

“婶啊,你以后再也不愁没有人手了。‘杨氏艾粄’的好滋味,将会走进千家万户”。

杨梅婶紧紧握住小美的手,激动得连声说好。此时,窗外桃花正红,屋内艾粄飘香。

2025-02-23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0042.html 1 3 桃花正红(小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