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思洪
通州高新区正场村是由原通州市正场镇在数次区划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村级行政单位。正场及周边地名众多,“双池头”是其中一处。双池头有五百多年历史,现在仍是一个村名,不过村民们现在的居住地早已与原来的双池在地理位置上不搭界了。“双池头”中的“双池”系人工掘地而成的大池,占地面积近30亩,确切的地理位置在今钟秀路与石江公路交叉口偏南。原本东西两池相邻,现在只剩东边一池了,西边的那池已在筑石江公路时被填平。原先环双池而居的村民们分属正场村和双池头村两个行政村(即人民公社化时的正场公社三大队十四小队、四大队一小队和二小队),双池头村的村民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已搬迁到两公里以南的双复小区定居,双池西北方位的一部分属正场村的村民们仍居住在原地界。如今,原先的环池古村落已不复存在,然而它的人脉气势、它在正场文明史上留下的辉煌印记却永远不会磨灭。尤其是正场及周边地区的单氏族人,对双池头这个氏族大本营更是有着永远的眷恋。
单姓在正场是丁繁户广的望族,正场三大姓之一。明洪武初年,为避水患,单珍亭携家人从宜兴县迁来正场,于是珍亭公便成为正场单姓一世祖。
据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崇川镇场单氏宗谱》记载,珍亭公迁来正场后,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六世祖英贡公与东山公分居立业,编茅作舍,于田间掘地成池,故曰双池”。此后单氏后代环池而居,时日延续,子孙们“瓜瓞绵绵”,居住区域更广,于是有了单河园这个更大的族居之地,而后斗转星移人丁更盛,就有以双池、正场为中心的向外扩展的区域。而双池这个中心区域经单氏族人不断建设发展,日趋繁华秀美。至清代中叶,环居双池之左右不下数百余家。其地宽宏辽远,园林接续,烟火相连,桥通曲径,屋傍清泉,开轩面圃,种竹成田,花香草翠,燕舞鸥眠……好一派田园风光。“其中躬耕者有人,嗜读者有人,行商者有人,挟技者有人……安居乐业,恪守先世之成规。”
双池头单河园以及后来范围更广的单氏族人居住区可称人杰地灵。历史上单氏六世祖英贡公与其子因心公均为太学生,他们的子孙后代中太学生不少。单氏族人中士农工商能人辈出。
近代迁居正场东街的单西济世堂传人虎先生单宗德,医术水平方圆百里闻名。上世纪革命斗争中,烈士单仲次利用教师身份从事党的地下活动,领导学生抗日救亡,后直接指挥一百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给日寇以沉重打击,1940年在兵运工作中由于汉奸告密,不幸被日军抓捕,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新中国成立前,老一代知识分子单宗肃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1949年时他正在科研上初露锋芒,但他放弃丰厚的报酬,毅然回到了祖国怀抱,后长期担任国家四机部77212工厂总工程师,从事尖端科学研究,为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
上世纪,从双池头单河园走出来的著名中西医全科医生单泽人(单志德),医德仁厚、医术精湛,为地方百姓称赞,他所在的正场卫生院医疗水平闻名遐迩,当时的先锋、姜灶、金乐、金西、兴东的病人都慕名到正场卫生院找单泽人诊治。
双池头单河园及扩展到周边地区的单姓后人才俊辈出,他们有的在地方政府和机关工作,为国家发展鞠躬尽瘁;有的在文化、卫生、教育机构担任重要职务,兢兢业业、贡献卓著;有的成为商贸金融战线的领导骨干,为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们是双池头、单河园的骄傲,他们在先辈们的基础上为双池头、为单河园、为正场及周边的单姓氏族打造出更为辉煌的印记。这就是双池之美,双池人之美,双池民风之美的一种表现。这样的美从古至今传承下来,也正向四周,向更大区域范围扩展着。当初祖先开掘的双池现在只留下历史遗迹,但双池的蝶变早已出现。双池人已经住进现代城镇化的民居,双池旁边大片土地上,一个个产业园区和科研单位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双池人正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建设着更广泛意义上的美好家园,为国家、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