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何家玉 实习生何书梁)“滴!扫码成功!”在南通某船务公司门口,执法人员通过全市综合集成监管平台扫描企业门前标准地址码,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三部门联合上门检查任务的相关信息就跳了出来。
上周,全市综合集成监管平台上线试运行,执法人员通过“扫码入企”,实现检查全过程留痕;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端查询查看检查人员资格、检查内容和依据、过往检查记录;监管部门亦可通过执法端回溯监督,强化对执法检查行为的规范管理。
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是提升企业对行政执法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内容。去年,市司法局聚焦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探索构建以监管事项清单为依据、分级分类监管为基础、合并联合式检查为主要手段、综合集成监管平台为支撑、全流程执法监督为保障的综合集成监管体系。
据介绍,综合集成监管体系从扎牢“执法检查入口”一端入手,横向协同执法部门,纵向贯通市县镇三级,并与惠企通、“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等多个系统平台深度融合,有效解决重复检查、多头执法、随意检查等治理难题。
围绕监管制度“供给侧”和民营企业“需求侧”,我市出台了涉企行政执法检查“一规范、两指引”,明确现场检查行为规范,建立检查事项清单管理、日常检查计划备案、合并联合式检查等多项制度,扎牢涉企行政检查制度“笼子”。同时,面向15家重点执法部门,归集了工贸企业的安全监管、危险化学品经营监管、娱乐场所综合监管、校外培训综合监管等监管事项清单265项、跨部门监管场景清单42项。
“今年,我们将继续坚持‘一件事’‘一类事’一起查的原则,做到‘一张清单管源头、清单之外无检查’。”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燕燕说,综合集成监管平台可以对执法检查任务实时“匹配”,合并“关联的、临近的”检查计划,生成“联合监管”任务,争取今年压减涉企检查频次20%,“我们还将通过‘企业下单、部门接单’的方式,开展‘邀约式’法治体检服务,为企业提供合规经营的指导建议,努力打造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