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杰
又是一年人勤春早好时节,万象“耕”新的画卷在中国大地上自南向北徐徐铺展。农业,这一源远流长的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飞速革新,新的生产力也催生了“新农人”这一新群体。近日,江苏省出台《“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到2027年底全省将培育“新农人”头雁1000人。与此同时,全省13位“新农人”代表同省长面对面,畅谈创业路上的艰辛历程和可喜成绩,细数扎根乡土的感悟和思考。这启迪我们不断思考: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挑战与展望中,“新农人”承担什么样的角色,需要哪些引导和支持?广袤深沉的田野,正在殷切呼唤着答案。
土地是农业的母体,是赓续农耕文明的根系。“新农人”的“新”,并非对传统农业的背离和割裂,而是以“农”为本,寻找答案,让“新”生长于“旧”的肌理。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人生融入其中,也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运作方式。9年前,“新农人”魏巧和丈夫孙振中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走上田垄、结下“粮缘”,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建立土壤健康档案,让每一寸土地“开口说话”;引入智能监测系统,精准调控水肥;推广无人机播种,效率数倍提升……建成苏南地区单体最大、面积2.3万亩的水稻生产基地,构建起一套可复制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多种粮、种好粮”上打好头阵。古老的田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每一株作物的生长,都是对“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庄重誓言,都是对“何以立农”的生动诠释。
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促进光合作用的“叶脉”。“新农人”扎根田间地头,对技术的脉搏和需求的风向有着更为敏锐的感知,在垄亩与数据流交汇处,总能率先触摸到技术萌芽的温度,他们遵循农业生产规律,精准把握“可为”的方向和“有为”的深度,躬身实践、务实而作。科技扎根肥沃的泥土,农业生产在技术变革中实现了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转变。当AI大模型助力田间管理,自动化生产线马力全开,传感器倾听土地的饥渴,数据解码气候的私语……“新农人”凭借科技创新的加持,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乡村成为创新的“蓝海”,农产品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从高产到高品质、从新鲜到有机、从特色到品牌、从订单到全程可追溯,每一步都需要在实践中发掘和创新,更丰富的样品变成了产品、更高品质的产品变成了产业。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带来兴旺和繁荣的果实。“新农人”以科技深耕创新土壤,以市场连接供需两端,将土地资源与科技养分凝聚成实实在在的价值。“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灵活的模式打破了产业边际界限:“海归水果女王”曾嬿为千家万户送去舌尖上的甜蜜;“北五常、南苏扬”大米品牌创始人王希伟在“朋友圈”里发现产业链;“蛋哥”徐善金以小鸽子“孵”出大产业……每个有趣的故事都是敢于高歌田野的年轻人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史。“新农人”以农村为原点,凭借资源整合之力、经营管理之能、市场开拓之智,为广袤的田野注入了新的动能:乡村优质农产品、风土文化、生态资源跨越山海,走进城市;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畅通。跨界的本质是产业、思维、方法等融合,“新农人”奋斗的身影,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引领者、农民福祉的播种者,也引发我们对农业农村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让农民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乡村振兴的路才能走得更加坚实而长远。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新农人”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新农人”的“新”,是理念、技术和模式的创新;立足农业本质、深耕农业价值,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无人机掠过稻田,区块链的哈希值里流淌着《齐民要术》的古老密码,也蕴藏着老农指纹的温度。在犁铧与代码、麦穗和齿轮、乡愁与未来之间,新农人扎根泥土、仰望星空,低头时在土地深处寻找连接着祖先智慧与未来想象的锚点,抬头时望见产业变革的星图与文明传承的星河。这或许就是“农”字在新时代最生动的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