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大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秦卫团队,联合该院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赵辉教授、副主任医师梅海军团队,多学科协作“介入+开胸”双管齐下,成功救下一名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肠缺血的患者单先生(化名)。
50多岁的如皋单先生,患有高血压病史。2月7日凌晨,单先生突然剧烈胸痛,很快又出现腹痛,大汗淋漓,胸闷气喘,脸色煞白。家人赶紧将他送至当地医院,但单先生的病情开始不断加重。3时许开始大便出血,到早上7时许便血了四次,量比较多,当地医院急诊CT考虑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心包填塞。单先生当时已经处于濒死状态、病情危重,遂紧急转运至通大附院治疗。
2月7日11时许,救护车送至通大附院,经秦卫团队会诊,病情比想象中更严重,主动脉全程夹层撕裂,随时有破裂可能,心包已经有中等量积血,更加严重的是,主动脉夹层撕裂累及了肠系膜上动脉,这是给肠道供血的一支极其重要的血管,患者短时间内反复大量便血,考虑已经有肠缺血情况。据文献报道,这类患者死亡率极高,不手术基本无生还可能。
“患有急性主动脉夹层并伴有严重肠缺血的患者,其死亡率高达75%。”秦卫介绍,通常遇到此类患者,医生就会面临两难选择。如果立即进行急诊主动脉置换手术,虽能有效解除夹层的生命威胁,但肠缺血大概率会加重,后期肠道进一步坏死,最后患者仍旧会因肠坏死失去生命;反之,若首先处理肠缺血,恢复肠道供血,等肠道情况好转后再进行主动脉夹层手术,等待期间则需要面临夹层破裂的风险。
两个学科的专家团队经过简短的讨论,在家属同意后,决定先实施介入治疗,希望首先恢复肠道的血供,用支架撑开肠系膜上动脉。这对介入血管外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为在夹层血管里进行介入操作,难度可想而知。如果肠道情况在介入治疗后有改善,再行开胸主动脉置换手术,但是主动脉夹层这个不定时炸弹随时会“引爆”,医护团队承担的风险之大不言而喻。
在介入手术室和麻醉医师的积极配合下,介入手术正式开始。“造影剂打进去,我们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开口近端完全闭塞,必须争分夺秒开通血管。”赵辉教授介绍。团队凭借多年手术经验,进入导管和导丝、判断真假腔、精确定位、释放支架……最终顺利将一枚小支架放置到患者肠系膜上动脉真腔内,打开被夹层累及的血管,再次造影显示血流恢复。术后当晚,患者腹痛就明显缓解,血乳酸从术前5.8mmol/L逐步降到正常值,便血情况也在逐渐改善。
但是,由于夹层和心包填塞情况仍然存在,患者的其他脏器功能在逐渐恶化,出现了肺水肿,氧合下降,急性肾损伤,肌酐最高达430mmol/L。
2月8日,为了给后续手术争取时间和机会,心外科ICU周文医生果断决定气管插管,镇静,稳定血压心率,积极改善肾功能。2月10日,秦卫团队将单先生送入手术室进行“升主动脉置换、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植入手术”,历时6个小时手术圆满结束。术后患者的心、肺、肾脏、肠道等脏器功能逐渐改善,第3天拔除气管插管,第6天转入普通病房。目前,单先生正在进一步恢复中。
秦卫提醒广大市民,主动脉夹层等心血管疾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一旦出现胸痛、腹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李波 吴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