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伟
20世纪末,《朱自清全集》十二卷本由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印面世。嗣后,朱金顺、陈子善等学人,又搜集朱自清佚文多篇,撰文介绍,见诸《现代中文学刊》《博览群书》《中国社会科学报》等。2021年,笔者又发现朱自清先生的《红叶诗稿序》。此文未见于《朱自清全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红叶诗稿序》是朱自清第一次为旧诗集作序,也是唯一为友人旧诗集作的序言,对于研究朱先生的交游史料及旧诗见解,均有价值。有鉴于此,笔者将围绕此篇佚序,考述《红叶诗稿》著者李素琴生平史料及他与朱先生的交游往事和旧诗理论。
《红叶诗稿序》录入《红叶诗稿》。此书巾箱本装帧,现存如皋“苇航书屋”,著者署名李红叶,1936年10月初版,广州文光印务所印刷,广州北新书局总代理。此书者由俞平伯先生题签,录入三篇序言,作者依次是吴康、朱自清、李红叶(李鲲)。书中外切口附近印有此书全名《红叶诗稿第一集》。扉页还有著者毛笔签赠字迹:泮芳吾兄指正,李鲲,二五、十一、二六,钤印白文“梦琴”。
“泮芳”是谁?可从书末《与杨振声及教厅同人游萝岗洞看梅归而赋比》谈起。《红叶诗稿》中的诗作,以时间为序。《与杨振声及教厅同人游萝岗洞看梅归而赋比》前有《除夕》《初春杂感》,后有《踏春归来》,可推此作写于1936年春。《杨振声年谱》参阅《朱自清日记》《郁达夫日记》等,1935年,杨振声与朱自清过从甚密,直到是年10月杨先生担任全国义务教育委员会常委,随后视察各地教育,12月已至广东。1936年2月3日至福建,郁达夫有记老友杨金甫(杨振声)来自两广。萝岗洞正位于广州。又有《除夕》(1月23日)之作在前,李鲲陪同杨振声及广东省教育厅友人游玩萝岗洞的时间,应在1936年正月上旬。同期广东省教育厅官员中就有一位“泮芳”。《龙川县志》记载,邓鸿芹(1894—1952年),又名泮芳、邓煌,广东龙川人,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曾任番禺师范、广州文化大学等校校长、总务长等职。1935—1937年,分别任广东省教育厅第三、四科及三水县教育科科长等职。后又与好友罗梓材等人,开展“策反”工作,为广州解放作出贡献。查阅《广东省政府公报》,1935年10月21日,邓鸿芹才被任命为广东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任职时间与游览互为吻合,《红叶诗稿》当是邓鸿芹旧藏。
至于李红叶生平史料及他与朱自清先生的交游,不妨先录那篇佚序:
生平论文,窃推川滇黔之士多豪情胜概。李君梦琴其一人也。梦琴习英文学而参军政逾二十年,有胆有识,非常书生比。余识梦琴久,十八年间同在旧京,过从尤稔。梦琴好客如命,座上常满。余寓西郊,每往辄为下榻。客散,娓娓道当年历险事。每至深夜,其足迹几遍中国。出死入生者,非一言之可喜可愕,令人忘倦。梦琴躯干仅中,人恂恂如无能,而善骑马射击。公余辄以自遣,然尤好为诗。其诗清新悱恻,儿女情多,不知者或以为异然。梦琴至性人也。其身世盖有难于为怀者,不得已乃托之于诗耳。去年承以端石见贻,刻其箧上云:昔年遗恨至今存,常对春风挹泪痕。自欲放怀偏未得,此心难舍意难论。可以概见其诗不屑屑章句间,钟记室云: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知此可以论梦琴诗矣。
二十五年七月朱自清
朱序中有两条关于李红叶生平史料的重要信息:1. 李红叶,即李鲲,又名李梦琴;2.李红叶为西南人士。查阅《云南医林人物》,李梦琴(1890—1974年),云南昆明人,精通中医药学,擅长诗词,曾任职西南联大及中山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任“高级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云南省卫生厅主办)秘书、云南中医学院师教师。吴康作序,又有两点史料:1. 内兄为李君梦琴鲲;2.两人“昔在北都同游大学”。吴康(1895—1976年),广东平原人,字敬轩,曾获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哲学家、教育家,任职中山大学文学院长。夫人李漱六,字文芳,留学法国,曾任职于中山大学。《红叶诗稿》也有诗作《敬轩漱六偕行赴欧赋此赠别》。李漱六是李梦琴的二妹。1917年,吴康入学北大,日后结识他的姐夫——同在北京求学的李梦琴。其间,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杨振声、吴康诸友,携手创办新潮社。因此,李梦琴作为吴康的同学,有机会结识俞平伯、朱自清、杨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