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太和
草匠,濮家湾大队的人喜欢称为“拍屋匠”。解放前后,濮家湾农户多数住的泥墙草屋。草屋顶有两种:一种是稻草顶,一种是小麦秸屋顶。稻草软,容易风化,差不多一两年就要加盖一次;小麦秸硬,麦秸中间空的,保温性能好,使用年限也比较长。所以,栟茶河沿岸百姓都用麦秸盖屋,只有车篷、牛棚、猪圈、羊窝等附属用房,才用稻草盖顶。据说,很早以前,濮家湾曾有开明人士引进美国小麦种子,这种小麦颗粒大,产量高,但因麦秸粗,盖屋不细紧,以致无法推广。
濮家湾住草屋的农户多,学草匠手艺的人也多。我父亲、叔叔都是草匠出身。叔叔的手艺高于我父亲。我们生产队做草匠的先后有十几位。农闲时,他们除了在本村盖屋修屋外,还到李堡北边的唐洋、新街等地盖屋。做草匠的人大多出身于贫苦家庭,有的到了三十岁左右还没找到老婆,只能倒插门,做上门女婿。村里有个草匠张大叔,手艺很好,但三十多岁了还没找到老婆,他在唐洋李家沙承手了一个盖屋活计,房子盖好了结算工钱,主家说,工钱暂时结不出,你实在要钱,我家有个三姑娘跟了你,不知你意向如何。这真是天上掉下了个林妹妹,张大叔做梦也没想到,盖了几天房子,竟捡了个老婆。老婆比他小十六岁,结了婚后,生了三男两女。
过去的栟茶河畔,草屋要占到百分之八九十。这样的草屋具有冬暖夏凉、经济实惠的特点。但梅雨季节长期阴雨,麦秸容易腐烂;长期不下雨,天干物燥,又容易着火,因而需要经常翻修,所以草匠就成了濮家湾农村很忙的手艺人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农村都建起了瓦房,9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又进入了楼房时代,草匠失业了。濮家湾的草匠现在很多已作古,活着的也差不多超过八十往九十上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