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把群众呼声转化为落地“回声”

□朱志成

近日,杭州市发布实施了助力提经济促消费“十允许、三服务”的支持举措,深度聚焦小微企业和商户,允许经营者在自有红线范围内灵活开展宣传和经营。该政策与其他一些城市不允许店外有商业性的广告规定相比,显得更有“人情味”,引发了媒体和网友热议。

从具体的实施细则来看,杭州的做法确实接地气,能够精准解决民生诉求。这种将纸面权益转化为群众可获得的实际利益的做法,无不彰显着“民呼我为”的城市治理理念。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政策创新,体现的不仅是城市管理方式的创新,更是城市温度与治理效能的双向提升。

当然,不只是杭州,各地都在尝试以精细化服务为抓手,提高民生需求与政策供给之间的精准匹配。从深圳将食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材料由12项减至3项,到成都的包容审慎监管,允许商家设外摆位,夜间经济区开放至凌晨2点;从南京等地推出的‌“一站式”户外广告备案平台‌,让材料在线上“跑腿”,到青岛‌夜间经济的“三不三保”,在规定时间内免收商户占道经营费,再到北京等地通过‌“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主动对接商户需求,提供政策辅导和问题协调……‌这些广受群众好评的惠民政策看似寻常,实则凝聚着地方政府精准施策的治理智慧,标志着基层治理实现了从“行政化”“粗放化”向“服务型”“精细化”转型发展的系统性变革。杭州通过大数据分析群众高频诉求,实现政策供给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要求党员干部48小时内响应群众诉求,形成“诉求受理-协同处置-跟踪督办-结果反馈”的全链条机制;上海将“12345”热线投诉解决率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倒逼政策执行从“做了没有”向“做成怎样”转变;苏州、无锡等地施行空置房物业费七折优惠政策……

对此我们不难理解,评判一项政策优劣的核心标尺,不在于条文之繁简或形式之新异,而在于其能否真正将群众的呼声转化为落地的“回声”。当前,一些地方政策之所以会出现“原地空转”“群众无感”等困境,表面上看是“政策”与“民意”的割裂,本质上是党员干部存在的认知偏差:认为制定和落实政策只需要原汁原味执行上级要求即可,将“实干”简化为“埋头干”,将“苦干”异化为“闭门干”,忽视了群众的实际诉求与政策执行效果的统一。而这种脱离群众路线的“伪实干”,本质上是宗旨意识弱化、本领能力不足的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所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出台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真正为民造福的好政策必然根植于对群众需求的深刻体察。只有牢牢把握“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统一”的工作方法论,俯下身子听民声、问民需,以民情为轴校准施策方位,以满意为尺丈量民心刻度,始终把群众关切的“心上事”转化为政策的“上心事”,把基层治理的难点转化为推动改革的要点,才能真正实现政策的刚性执行与柔性落地之间的有机统一。

2025-03-0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1237.html 1 3 把群众呼声转化为落地“回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