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新闻

低空经济“振翅” 万亿级产业起飞

值机、安检、登机……记者近日乘坐一架直升机,从江苏昆山城市航站楼起飞,约25分钟后落地上海浦东星野飞行基地,并通过约25分钟的地面接驳,将江苏昆山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通勤时间由原先的约2小时压缩至1小时内。直升机舷窗外展现的,除了长三角城市群的肌理,还有万亿级新兴产业振翅翱翔的美好图景。

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蝶变”:绘就万亿市场新图景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广。自去年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低空经济破茧成蝶、迎风而上。

“中央层面,多项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地方层面,上海、深圳等地奋楫争先,加速布局新赛道。”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董事会主席蒋颖说。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去年3月以来,众多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

应用场景也在加速拓展。上海浦东正与企业商讨枢纽型垂直起降场项目建设,谋划全面覆盖浦东至苏州、南通、无锡等周边城市的城际空中交通网络。还有许多地方积极探索了无人机送货、无人机播种、特色旅游飞行航线等,让低空经济“飞入寻常百姓家”。

赛迪顾问预测,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在2025年跨越8500亿元大关,2026年有望达到万亿元级别。伴随着规模增长,拥抱低空经济的企业也越来越多。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无人机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重叠度较高,一些车企也在积极研发飞行汽车。

“起飞”:从“能飞”到“智飞”

作为低空经济稳步“起飞”的基础,产业链关键技术也迎来突破,从“能飞”迈向“智飞”。

电池,飞行器长距离、安全飞行的“心脏”。一年来,好消息不断传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高比能宽温域锂离子电池,将无人机续航时间提升20%至40%,电池模组能量密度达340瓦时每公斤,可在零下40摄氏度至零上60摄氏度的宽温域环境中稳定工作。亿航智能完成eVTOL高能量固态电池飞行试验,并称2025年底前有望实现固态电池在EH216-S型载人飞行器上的认证和装机量产。

空管系统,低空经济产业链有序发展的“大脑”。一年来,新技术不断融合。

5G通信、人工智能与卫星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正推动低空航行管理系统向“智慧空管”转型。上海提出,分阶段、分区域逐步实现基于5G-A网络的低空智联网覆盖,到2026年底初步建成低空飞行航线全域连续覆盖的低空通信网络。

尤为关键的是空域管理改革深入推进,为低空经济“智飞”打开更大空间。“国家正在采取行动,特别是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成立,未来与其他部门或地方政府的配合度将大幅提升。”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将继续呼吁加大关于空域管理领域的改革力度,以支持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升维”:让更多“铁蜻蜓”在空中翱翔

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也提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仍面临很多挑战。

最显而易见的是,乘坐“飞的”出行仍属小众现象。目前,eVTOL、直升机等载体的经济优势还不明显,每公里的飞行成本依然很高。国内外大部分整机生产制造企业还处于早期研发和试验试飞阶段,只有部分产品启动适航取证,全面进入商业化尚需较长时间。

另外,当前尚缺乏“现象级”的应用场景。从商业化场景来看,蒋颖预计,前期仍主要应用在观光旅游、医疗救援等场景,2030年后才逐步开启城市空中交通的商业化尝试,包括空中出租车、城际通勤等。

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产业布局也是关键。目前,各地的空中区域管理标准尚不统一,起飞、降落、充电等基础设施布局及相关运营维护服务明显不足。产业生态的形成及其在整个社会的布局,都需要加强谋划、政策优化。

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场马拉松。受访的代表委员们认为,以安全筑牢底线、以技术突破瓶颈、以场景激活需求……耐心会让当初的破题充满惊艳,实干会让今天的憧憬变为现实。我国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各地探索的不断创新、产业力量的不断汇聚,定能让越来越多的“铁蜻蜓”飞翔在城市上空,一个安全的、智能的、充满想象力的万亿级产业正蓄势待发。

据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2025-03-0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1362.html 1 3 低空经济“振翅” 万亿级产业起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