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作为一名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我深受启发,也倍感振奋。”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通大学教授施卫东与记者连线时激动地说道。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施卫东表示,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必须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
对此,施卫东建议,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各自学科优势,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建立建强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强化“从0到1”的原创导向和“从1到10”的应用导向。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加强校地融合发展,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形成“科技—工程—产业”的全链条、系统化的科研发展格局。
“接下来我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积极建言献策、履职尽责,同时立足本职开拓创新、带头实干,切实推动高校智慧成为服务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贡献更大力量。”施卫东说。
本报记者 范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