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谔
进入自媒体时代之后,作品的发表与传播变得容易起来。你只要有一部手机,恰巧刷手机时又曾经表现出某种偏好,那么你就会每天都能收到海量的泥沙俱下的有关信息。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看得越多认识得越清的,有的原本较为清醒的人由于每天受到“泥沙”的冲刷,“视线”也会变得模糊起来,拿不定主意,选择从俗,更不要说那些对艺术原本就所知甚少的人了。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愈是简单易行、花哨平庸就愈能获得关注和仿效,人们大多喜欢一时之快,很少有人愿意冷静地去思考未来。“流量就是王道”这句话,从某个角度看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纵容与肯定。
文学艺术对人心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又唯因其是渗透式的,故能深而久,因此,关注艺术尤须关注艺术与艺术家的本质。
去美术馆看画展,碰到一位熟识的美术教授,抓住机会结合眼前的各类作品向他请教。在一幅花鸟画前我俩同时停下了脚步,我向他请教说:“这张画中植物的大叶是用泼墨法画的,水墨交混后倾倒在好宣纸上的效果确实奇妙,但恐怕不该就此放手。即使是泼墨,泼的时候,泼出去之后,画家也应该有所主导,不能听之任之希望能碰巧。譬如眼前这幅画的泼墨处,画家如果及时出笔‘干预’,骨气纵横,就会不俗。”美术教授说:“画作不会像人一样说假话,能真实地体现画家本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此画作者虽然贵为名家,但认识水平不过如此,这就决定了他只会这么做。”我们经常说艺术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加以表现,殊不知艺术家本人即是事物中的一种,在努力表达事物本质的同时,自己的本质也因此而被揭示。
虽然能说出来的“本质”都不过是某个人的“认为”,事物的本质没有变,而“认为”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对同样一件作品鉴赏结论却多样的缘由。世上有千千万万种“认为”,常识、常理却不会因此而多变或消失。比如“真金不怕火炼”“打铁还需自身硬”,是常识也是常理。外部因素固然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表现),但如何对待“影响”本身,是由艺术家其人(本质)决定的,“认为”决定“表现”。如是故,关于艺术教育与创作,与其把“如何表现”放在教学培训的首位,倒不如把“如何认为”放在前头,更不如把“如何提高艺术家的本质质量(品位)”看作是重中之重。艺术教学尤须循此序而渐进。
优秀的艺术家不应是“专门家”,而应是一名“杂家”“综合家”“思想家”,这也是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相比,眼下似乎更须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