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树木认养重在认后管养

□寒塘

回春大地,又值第47个植树节到来,各地掀起“树木认养”的热潮。近日,我市住建局也启动2025年度树木认建认养活动,开放400株树木和8100平方米公共绿地空间,其中还有5株银杏古树是首次向市民开放认养。

面对公众开展“树木认养”活动,具有多维度的意义。这既是一项具有生态价值的环保行动,直接助力城市绿地建设,有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与生态环境‌;又是兼具融合文化情感意义、教育意义、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是个人与城市共建绿色家园的重要途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存在“认多管少”“认而不养”等现象。一些被认养的树木,有的枝杈横生无人修剪,有的杂草缠身不见打理,“认养牌”在日晒雨淋中褪了颜色……这般景象,让人不禁要问:树木认养,难道仅仅就是交了认养金、挂个牌子、拍张合影、发个朋友圈了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打卡式环保”正在消解生态建设的严肃性。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网红们纷纷晒出“我的树”定位,却无人关心树木后续生长情况如何。这种浅层参与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培养出“支付即环保”的认知误区,让本应扎根大地的绿色公益事业产生了不该有的形式主义“泡沫”。

因此,为破解“认养易养护难”困局,真正充分发挥树木认养的社会价值,需要聚力认后管养,持续投入真功夫,走技术创新,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的破局之道。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数字化工具、智能设备和数据应用,能够构建更加高效、透明、有互动性的生态参与体系。比如,有些地方通过“认养云服务”平台,实现线上选树、支付、证书发放等全流程数字化,能降低参与门槛并提高认养活动的透明度‌。利用物联网设备(如摄像头、传感器)对认养树木进行生长监测和反馈,认养者可远程观察树木状态,同时鼓励认养者提交养护建议或观测数据,能有效增强参与感‌。根据认养者需求,比如亲子教育、特殊纪念日等定制服务包,提供诸如“成长树”的成长阶段视频集、果实定期配送等,能增强认养者与树木的情感链接,让认养体验更有获得感。

在树木认养过程中,除了用技术创新的活水浇灌责任意识的幼苗,更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通过政府制度设计、市场技术赋能、公众深度参与,形成“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响应”的协同治理闭环,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还可以由政府、企业、公众三方组建监督委员会,对认养资金的使用进行全流程监管,这种透明化的管理能让公益回归本质,让每份善意都能找到落地生根的土壤,让每棵被认养的树木都能在持续高效的呵护中舒展新芽、茁壮生长。

2025-03-14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1881.html 1 3 树木认养重在认后管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