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阅读

让平凡的日子充满花香

——读陈慧新书《去有花的地方》

□余慧

蛇年新春阅读的第一本书是如皋籍女作家陈慧的新著《去有花的地方》。封面上一片粉色花海,温暖且浪漫,春意扑面而来。相比她前几部作品,这本书的文字更活泼灵动,情感也更细腻柔和,是一部治愈心灵之作。

2023年4月初,陈慧跟随一对养蜂夫妇,一路从江南到东北,做一个追花逐蜜的养蜂人,四个月的风餐露宿,跨越千里,这些经历,被写在了《去有花的地方》里。本书共有五个章节,叙述了陈慧和蜂农在江苏遭遇10级狂风,在辽宁与北方虫子斗智斗勇,在山东徂徕山下安营扎寨观赏洋槐花开放的盛景,在异乡集市上吆喝卖蜂蜜……陈慧用生动的语言记录下养蜂人真实鲜活的生存状态,不渲染苦难也不刻意美化。

《去有花的地方》书名浪漫诗意,现实中却不全是美好。出发行程一波三折,出于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的担忧和人身安全的考虑,有蜂农竭力劝退陈慧,“追花梦”一开始便举步维艰。执着的陈慧还是遇到了有缘的养蜂人刘文井、郭新丽夫妇,与他们一起踏上了追花之旅。

陈慧的写作,始终是“在场”的。她从来不是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为蜂农烧饭、洗衣服,和蜂农一起拆帐篷、抬行李,也被蜜蜂蜇过。闲下来,陈慧就会用手机、用笔,记录下一路上的点点滴滴。这让我想到李娟和她的《冬牧场》,陈慧和李娟一样,都是在生活中写作,对生活有敏锐的感知,面对人生困境,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倔强、越挫越勇的顽强和蓬勃的生命力,并用写作的方式纾解生活中的不如意。

她在异乡失眠的黑夜里写下:“思绪滞留在昨夜,肉身跨进了今日,迎着和煦的晨光,假装若无其事,假装热泪盈眶,假装热切地爱着,这个凹凸不平的人间。”

她在初来乍到的北方蜂场写下:“夜晚像鸟嘴里的种子一样,落在了蚂庙山脚下。月黑,风不高,几颗星子慵懒地眨巴着眼睛。一寸一寸的光阴,如同河流,缓缓地在周遭流动。”

她在虫子遍布的大坟圈驻地写下:“善的虫子居多,它们敏感柔弱,没有伤人之心。有时候,它们也会摸进帐篷里,这里转一转,那里停一停,很快又循着亮光,头也不回地爬了出去。”

她在转场的途中写下:“当红色的货车停在了一望无际的荞麦地中间,皎洁的月光与洁白的荞麦花交相辉映,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一定像极了一场提前落在人间的雪。”

多么沉静美好的文字。正如见过花开的人更懂得风的温柔。养蜂生活虽然辛苦,但日日与花相伴,眼里、心里、笔下,便都是鲜花的模样。

陈慧的写作,有独特而细微的视角,她观察到蜜蜂的“生存法则”:“工蜂并不全是终日苦累的最底层,它们虽然臣服于蜂王,却也掌握着蜂王的命运。在蜂场,能力衰退的蜂王必须被活活掐死。这就是它的命运。”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大自然如此,人类也如此。

这本书告诉读者:养蜂更多的是靠天吃饭,面对大自然随时随地的发难,要有吃苦的准备和有吃苦的精神,也要有与大自然交手的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面对大自然挑战时的坦然。打拼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我们最终追求的是幸福。有苦有甜,是生活的常态。人生苦旅,也有浪漫,就像书中的蜂农夫妇刘大哥和新丽姐,他们年复一年放蜂赶场奔波在路上,一起面对狂风、暴雨、野兽袭击等大自然的挑战,也会在辛苦劳作之余一起牵手散步闻着洋槐花沁人心脾的清香。陈慧问新丽姐:“养蜂那么辛苦,为什么还要继续呢?”对方回答:“因为蜂蜜是甜的呀。”生活再苦,总有回甘,这是给认真努力打拼的人的礼物。

陈慧的写作,是感性与理性共存的。和蜂农一起去“追花”并不是心血来潮的冲动决定。多年来家庭与菜场两点一线,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从未出过远门的陈慧决定“出走”一次,尝试不一样的生活,看看外面的世界。追花归来,回到日常轨道,她依然是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5点多出门,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吆喝卖货的小贩。但她不再是原来那个郁郁寡欢的自己。过往的不如意,在追花的途中,在遍地繁花中一一消解。陈慧写道:人这一辈子,总要出走一次。人常常寄望于远方,并非就向往别样的长久生活,只是想借助这日日相见的浮生中偷得的有限自由,衍生出非凡的勇气,重新扑腾在日常的柴米油盐里。追花归来的陈慧,坚韧中多了几分柔软。

对陈慧而言,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是基于生活的表达,生活的答案永远在生活之中。陈慧的追花之旅,收获的不仅仅是这本书,还有焕然一新的她。让我们翻开这本书,跟随陈慧一起,去找到心灵新的出口,让平凡的日子也充满花的芳香。

2025-03-16 ——读陈慧新书《去有花的地方》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1989.html 1 3 让平凡的日子充满花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