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南通

当布艺遇上扎染、蜡染、广绣、潮绣……

破界设计让传统技艺“潮”起来

11日至13日,启东文创品牌“章镇布艺”,携启东非遗“虎头鞋”,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亮相。启东蓝印花布、土布等非遗文化与现代文创设计完美融合,破界设计让传统工艺在现代审美中焕发新光彩。

制作工艺精湛 市场潜力巨大

11日上午,上海国家会展中心3号馆内人头攒动。启东承远工艺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章镇布艺”展区内,融入非遗元素的工艺品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赏。来自泰国的观展商方淑真捧着蓝印花布小龙反复端详,边举手机合影边感叹:“第一次看见这么精美的工艺品,这门手艺应该被世界看见!”

展位前,创始人钟小英正忙着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展商洽谈。她身后的展架上,整齐地排列着用启东蓝印花布、贵州马尾绣等地方非遗技艺制作的动物玩偶、布艺花及启东特色非遗“虎头鞋”。

近年来,“非遗+文创”已成为文化产业新潮流。来自新疆喀什英吉沙县中国西部牛仔产业园的张峰,摩挲着展品赞不绝口:“先前我们也尝试用新疆棉花、牛仔等资源制作纪念品。这里的产品创意独特、类型多样,制作工艺也更精湛。后续我们可以携手合作,实现共赢。”

短短半天,钟小英已成功与常州黑牡丹、雅莹、Miss Sixty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达成合作意向,展现了非遗文创的巨大市场潜力。

保留传统韵味 符合当代审美

钟小英的伴侣季红卫是土生土长的启东人,自举家迁往广州创业后,已阔别故土20余年。他的家中至今仍珍藏着母亲早年用织布机亲手纺织的土布。“小时候,我总是伴着织布机的声音入睡,当时启东家家户户都用这种土布制作衬衫、围裙等。”回忆过去,季红卫感慨万千。

土布粗粝的触感、细腻的针脚,恰是现代工业缺失的温度。这份深厚的乡情激发了钟小英夫妇将启东土布融入工艺品制作的灵感。为了让“土布不土”,他们将精致的土布外衣缝制在各种动物玩偶上,一经推出便被抢购一空。

“非遗+文创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20多年。”“章镇布艺”创立之初,钟小英便带着工匠团队,先后拜访了浙江、广东、贵州、云南等多个地方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扎染、蜡染、柿染、广绣、潮绣、香云纱……各色非遗技艺陆续在钟小英这里交会,变为玩偶、饰品、衣服等,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

钟小英对非遗布艺的执着与创新,也深深影响了女儿季紫荆。与上一辈不同,留学归来的季紫荆发现,年轻人更愿意为“看得懂的传统”买单。于是,她将产品的设计重心转向手机链、耳机包等年轻人热衷的产品。“每一项传统技艺都应该找到当代的载体。”季紫荆展示被年轻人称为“中国风御守”的蓝印花布香囊。前两年,“章镇布艺”与国家级非遗传承大师吴元新合作,将启东非遗——蓝印花布纳入文创设计,为启东非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既有经济效益 还有民生温度

非遗产业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民生温度。当展台上最后一双虎头鞋被客商收入囊中,启东市东海镇丰利村第一书记周铭铭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她立刻拿起电话联系村里再寄一批产品过来。

今年,在启东市妇联的积极对接下,钟小英与启东市东海镇丰利村建立了结对帮扶。此次她特意带上启东虎头鞋参展,在博览会首日便销售一空,占去年全年村里销量的30%。“很感激有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展示平台,让启东虎头鞋的工艺能被更多人欣赏。”周铭铭说。

这种“非遗+帮扶”的模式,钟小英已经坚持了5年多。2019年,她受邀参与“锦绣协助计划”,与广州妇联前往贵州开展扶贫对接。在那里,她见到了背着婴儿绣花的毛南族妇女。“她们的手指像会跳舞,但绣品仍然走不出大山。”

于是,钟小英开始在贵州开设非遗传承工坊,与当地的绣娘签单,越来越多人在非遗活化的针线里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如今,章镇布艺的供应链上,连接着贵州、新疆、广西等各地的绣娘们,越来越多的地方非遗工艺品走出大山和村落,走向世界。

曾一度“过时”的非遗产业,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焕发生机。“今年5月,我们将带着启东虎头鞋和其他非遗工艺品远赴重洋,参加2025年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季紫荆骄傲地说。这份来自中国的文化自信,将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报通讯员 陆玲琳 钱伶俐 顾晓晓

2025-03-17 当布艺遇上扎染、蜡染、广绣、潮绣……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2108.html 1 3 破界设计让传统技艺“潮”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