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学与思

有序收购粮食 确保粮农利益

□凌华 查马楚翘

粮食作为国家特殊的战略物资,其能否稳定供应关系到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粮农作为粮食生产的主体,他们的利益保障不仅关乎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更对整个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起着关键作用,而实现粮食的有序收购,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和前提。因此,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有序做好粮食收购”。

还有两三个月,我市一年一度的夏粮收购即将展开。当前影响粮食有序收购现象众多。一是市场价格波动。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气候变化、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频繁。在粮食丰收年份,市场供应增加,价格往往下行,粮农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造成谷贱伤农。而在市场价格上涨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粮农可能无法及时把握时机,造成利益受损。二是收购主体多元。随着粮食市场逐步放开,收购主体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国有粮食企业,还有众多的民营企业、个体粮商参与其中。部分收购主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收购过程中存在压级压价、扣斤压两等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粮农利益;一些小型收购主体资金有限,在收购旺季时,可能出现资金短缺,无法及时支付粮款,给粮农带来经济压力和损失。三是收购标准不一。不同收购主体执行的粮食收购标准存在差异,这使得粮农难以准确判断自己生产粮食的等级和价格。尤其对于粮食的水分、杂质含量、稻谷的出米率、小麦的容重等常见收购指标,有的收购者要求严格,有的则相对宽松,容易引发收购纠纷,影响粮农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

有序做好粮食收购是保障粮农利益的关键所在,有效解决当前粮食收购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维护粮农利益,关乎粮农能否进行下一轮粮食生产投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大局。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政府应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粮食价格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动态。通过科学制定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政策,在稻谷、小麦等主粮市场价格过低时及时启动托市收购预案,保障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动粮食期货市场发展,引导粮农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稳定收入预期。

依法规范收购秩序。粮食行政管理、市场监督等部门,应加强对收购市场的监督检查,按照相关规定,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收购秩序,确保各类收购主体具备相应的资金、仓储、检验等条件。加大对违法违规收购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压级压价、扣斤压两、拖欠粮款等行为,有效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统一收购质量标准。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科学、合理的粮食收购质量标准,并向粮农广泛宣传,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粮食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另外,发挥粮食行业商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收购主体之间加强行业自律,严格执行统一的收购规范和行业标准,避免因标准不一致给粮农造成损失。

发挥国企引领作用。国有粮食企业要讲政治、顾大局、有作为,充分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切实承担起国企的社会责任,看准市场,积极入市收购农民余粮。在收购粮食时,不仅要坚持收购标准,不压级压价,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其他收购主体有序收购,还要发扬优质服务的好传统,对大户开展预约收购、上门收购、烘干等服务。对一定规模的种粮大户发放预购定金,减少粮农种植的后顾之忧;实施订单收购,与农民签订购销协议,当订单价高于市场价时按订单价收购,反之则按市场价或者托市价收购;为粮农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技术指导和基本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粮食质量,增加收入。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粮食收购App,搭建粮食收购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粮食市场价格、收购政策、收购主体信息等,打破信息不对称,让粮农能够全面了解市场动态,作出合理的销售决策。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粮食收购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提高收购效率和透明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保障粮农利益。

此外,应鼓励和支持粮食加工企业与粮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等形式,实现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既可以稳定加工企业的粮食收购渠道,也能让粮农分享到粮食加工增值带来的收益,提高其收入水平。

(作者单位分别为:通州区粮油商会、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2025-03-1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2115.html 1 3 有序收购粮食 确保粮农利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