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威
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发布,强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部分专门部署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我们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南通面临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等困难挑战,要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需更大程度倾注精力、倾斜资源加快推动“三农”工作,用实干作笔、以担当为墨,奋力书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美画卷。
促进产业协同,让经济繁荣成为乡村最亮眼的名片。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互促共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农业方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加大高标准农田的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打造更多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和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精品农业、生态绿色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加快构建“一片一特色、一市一主导、一镇一品牌”产业格局。产业方面,切实将区位交通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高水平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全产业链条,聚力推动一批科技含量足、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落户。服务业方面,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深度挖掘江海文化、张謇文化资源,打造五山森林生态区、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等特色文旅IP,完善主题民宿群落、多元餐饮美食等优质供给,实现旅游与农业、文化的深度融合。
拓宽增收渠道,让富裕富足成为乡村最显著的特征。2024年,南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5万元和3.5万元,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共同富裕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在拓宽增收渠道上持续用力,在帮扶困难群众上善作善成,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推进公共空间治理、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招引联农带农项目等方式,积极培育村集体经济新增长点,鼓励发展物业经济、融合经济、合作社经济,多措并举鼓起农民的“钱袋子”。落实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重点开展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教育,努力推动农民工群体多渠道灵活就业,有效减少低收入群体比重。
突出美丽宜居,让人居环境成为乡村最靓丽的风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美丽宜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对标“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标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先行村培育建设,加快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盆景”到“风景”再到“全景”。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水平,加强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治理、户厕改造等村容村貌改善工程,高品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全面优化乡村公共空间,让更多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保障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
厚植文化沃土,让道德文明成为乡村最普遍的风尚。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面向乡村开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基层文化特色平台载体,多形式宣扬和谐友善“邻里文化”、反哺桑梓“乡贤文化”、崇德重礼“儒家文化”等优秀乡土传统文化,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建设乡村文化礼堂、百姓舞台,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体现农趣农味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以德治支撑法治,开设道德讲堂,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推进和睦家庭与和谐邻里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聚焦稳定安宁,让多元共治成为乡村最坚实的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夯实乡村治理基础。高标准建设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将乡村规划、村镇经营、乡村服务、乡村环境等纳入指挥监测体系,充分发挥大数据综合研判、超前预警作用,实现问题隐患提前感知、快速响应、有效应对,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监管水平。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推动村级法治文化空间、法治宣传栏等阵地建设,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聚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