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俊杰
随着中国老龄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已经成为举国上下需认真面对的国之大事。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速度快等特点,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社会保障水平整体偏低的背景下,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过去,社会公众更多关注老有所养,侧重解决老年人经济来源和医疗问题,忽视了养老服务的可及性,而助餐服务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对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首先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才能保障其良性发展。比如可以由政府设立邻里爱心食堂专项补贴资金,根据食堂服务人数、运营成本等因素,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确保食堂能够稳定运营。同时,推动邻里爱心食堂与慈善组织、基金会建立合作关系,争取获得项目资金和资源支持,进一步为食堂健康运营提供更充分的资金保障。
优化服务网点布局,提高老年助餐辐射面。应进一步完善助餐服务网,以社区长者食堂为核心,吸纳如社会餐饮企业、照料中心助餐点等场所为老年助餐服务提供场所和资源,采用场地租赁、引导改造等方式,织密服务设施及资源网,着力提高老年食堂的密度,按照“周边环境适宜、服务对象聚集、资源优化配置”三个维度精准布点,使老年人就近就便享受“舌尖上的幸福”。
多手段降本增效,增加享受实惠力度。老年人看重的是价廉物美,社区助餐服务机构也面临利润薄、经营难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实施精细化成本控制,优化供应链环节,严格管控食材损耗,减少冗余浪费。在配送环节使用数字化管理平台,根据每日配送地点的变化,实时匹配骑手并调整系统路线,利用算法规划出“最优路线”,节省配送成本,减少骑手工作量。加强社会合作,鼓励更多养老机构向社区拓展供餐,引导支持酒店、医院等驻区单位以及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助餐服务,鼓励中央厨房、餐饮企业等通过购买服务、承包经营等合作模式,助力社区老年助餐服务。
关注服务高质量,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建立食材信息溯源,提供食材原产地、配送商等可查信息,让老年消费者吃得放心,减少顾客抱怨和顾客猜疑。针对社区内高龄、残疾、患病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并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饮食禁忌,制定个性化食谱。例如,为患有糖尿病的老人提供低糖餐食,为牙齿不好的老人准备软烂易消化的食物。设置意见箱、开展问卷调查或定期组织居民座谈会,广泛收集居民对菜品口味、价格、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提升居民满意度。除就餐服务外,利用食堂场地可以在非就餐时间开展文化活动,如健康讲座、书法绘画班、老年合唱团排练等,将爱心食堂打造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鼓励居民在食堂就餐时相互交流,组织邻里互助活动,如志愿者帮扶、技能分享等,增进邻里感情,营造和谐社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