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文化惠民当有“微雕”功夫

□朱志成

“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陆续开进江苏13个试点村(社区),艺术家们围绕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反复修改一张基层演出节目单;北京朝阳区某老旧小区改造中,设计师将楼道电梯改造成可更换的“微型美术馆”,居民扫码即可阅览公共艺术展品;广州天河区在建筑工地搭建“星空影院”,为工友们播放《我和我的家乡》等电影,相关做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直达基层的文化惠民举措,充分表明真正的文化惠民,不在于声势浩大的“大写意”,而在于精雕细琢的“工笔画”。

从上海长宁区的“非遗周末”项目推出戏曲盲盒体验,三个月内青年人参与比例从18%跃升至47%,到长沙开福区推出的“手语剧场”,为听障人士定制沉浸式文化剧,上座率连续6个月达95%;从某地文化馆的年度报表显示,传统戏曲演出上座率不足30%,但社区自办的“银发读书会”却场场爆满。政府采购的歌舞晚会反响平平,而城中村“露天电影”“移动文化馆”等场地却挤满外来务工者。这些创新实践和看似矛盾的场景充分证明:当文化供给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之时,文化领域的“微供给”恰恰是民生文化需求的“小确幸”。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还存在一些梗阻环节。比如,在政策执行方面,缺失完善的配套细则,一味求“大”,导致财政资金使用僵化,资源配置出现“重建设、轻运营”现象;在设施布局方面,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均等的差距仍然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文化场馆利用率不足、数字化设备覆盖率较低;在社会参与方面,市场主体往往因盈利空间有限,使得参与意愿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供需错位导致的“形式化供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要让文化惠民的甘霖真正润泽城乡每个角落,必须在细节处用力。一方面,加快优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提高文化惠民的覆盖面、精准度。比如,可以借鉴苏州市推出的“文化点单”数字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群众留言,精准感知、匹配群众的文化诉求,用文化“微雕”激活文化末梢,让每个群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小游园”。另一方面,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入社会力量和市场竞争机制,突破文化服务供给的封闭体制,重塑供给侧的响应机制。比如,可借鉴上海、杭州等地创设的“文化管家”制度,鼓励通过服务外包、项目授权、免费开放补助等方式,建立群众与运营方灵活沟通的反馈机制,实现供求直接对接、良性互动和协同创新。

文化惠民工程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当以治理“小角落”的匠心雕琢文化服务、用观照“微口味”的诚意对接群众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就能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基层文化惠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025-03-2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2571.html 1 3 文化惠民当有“微雕”功夫 /enpproperty-->